|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2章 试验原材料试验与方法 | 第13-29页 |
| ·试验原材料 | 第13-17页 |
| ·水泥 | 第13页 |
| ·粉煤灰 | 第13-14页 |
| ·矿粉 | 第14-15页 |
| ·外加剂 | 第15页 |
| ·粗骨料 | 第15-16页 |
| ·细骨料 | 第16-17页 |
| ·试验用水 | 第17页 |
| ·矿渣的特性 | 第17页 |
| ·粉煤灰的特性 | 第17-18页 |
| ·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 | 第18页 |
| ·试验原理 | 第18-23页 |
| ·矿渣与粉煤灰的耦合性 | 第18-19页 |
|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19-23页 |
| ·试验方案与考核指标 | 第23-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原材料相关性能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及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关耐久性检测方法 | 第28页 |
| ·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 第3章 复合掺合料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影响的研究 | 第29-40页 |
| ·新拌混凝土的概述及流变学参数 | 第29-30页 |
| ·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测试方法综述 | 第30-32页 |
| ·本研究中新拌混凝土工作性测试方法 | 第32页 |
|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分析 | 第32-36页 |
| ·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 ·机理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4章 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 第40-52页 |
| ·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 ·高性能混凝土主要组成成份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0页 |
| ·施工过程中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 第42页 |
| ·抗压强度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9页 |
| ·C30抗压强度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C40抗压强度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C50抗压强度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 ·C30、C40、C50基准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 第49页 |
| ·机理分析与讨论 | 第49-50页 |
| ·活性效应 | 第49页 |
| ·叠加效应 | 第49-50页 |
| ·形态效应 | 第50页 |
| ·微集料效应 | 第50页 |
| ·其他效应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5章 混凝土孔结构研究 | 第52-57页 |
| ·试验安排 | 第52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6章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 第57-62页 |
| ·双掺对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 ·试件的成型和养护 | 第57页 |
| ·试验步骤 | 第57-58页 |
| ·试验安排 | 第58页 |
| ·试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 ·混凝土的抗冻性 | 第59-61页 |
| ·试验步骤 | 第59页 |
| ·试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 第59-6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