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结构及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一、 研究结构 | 第14-17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突出部分及存在的不足 | 第18-20页 |
一、 本文的突出部分 | 第18-19页 |
二、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期货市场产生价格发现功能的原因 | 第20-23页 |
一、 市场存在大量活跃的交易者 | 第20页 |
二、 期货产品完全同质无差别 | 第20-21页 |
三、 资源流动性强 | 第21页 |
四、 信息公开公平 | 第21-22页 |
五、 独特的交易机制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价格发现功能的特点 | 第23-25页 |
一、 预期性 | 第24页 |
二、 连续性 | 第24页 |
三、 公开性 | 第24-25页 |
四、 权威性 | 第25页 |
第三节 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机制 | 第25-27页 |
一、 期货价格是市场供求变动的直接表现 | 第25-26页 |
二、 期货价格更加有利于企业做出合理有效的经营决策 | 第26页 |
三、 规范的期货市场得到市场的青睐,更加有利于价格发现的发挥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影响价格发现功能的因素 | 第27-32页 |
一、 现货市场因素 | 第27-29页 |
二、 期货市场因素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我国白糖市场的现状分析 | 第32-44页 |
第一节 我国白糖现货市场的现状 | 第32-34页 |
一、 白糖的产量及分布 | 第32-33页 |
二、 白糖现货的特点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白糖期货市场的现状 | 第34-36页 |
一、 白糖期货交易情况 | 第34-35页 |
二、 白糖期货走势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影响白糖期货价格的因素 | 第36-42页 |
一、 白糖现货市场供求关系 | 第36-39页 |
二、 气候因素 | 第39页 |
三、 季节性 | 第39页 |
四、 政策因素 | 第39-40页 |
五、 糖替代品 | 第40-41页 |
六、 节假日 | 第41页 |
七、 国内外期货市场的联动性 | 第41页 |
八、 国际政治形势 | 第41页 |
九、 经济周期 | 第41页 |
十、 黑天鹅事件 | 第41-42页 |
第四节 白糖期货的投资价值 | 第42-44页 |
一、 白糖是国际上成熟的期货品种 | 第42页 |
二、 白糖产业链丰富,白糖流通面广 | 第42页 |
三、 白糖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投资机会较多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我国白糖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 第44-73页 |
第一节 方法和模型的选择 | 第44-49页 |
第二节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上行阶段的实证分析 | 第51-62页 |
一、 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二、 ADF 检验 | 第52-54页 |
三、 VAR 模型 | 第54-55页 |
四、 协整检验 | 第55-56页 |
五、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第56-57页 |
六、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7-58页 |
七、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8-61页 |
八、 方差分解模型 | 第61-62页 |
第四节 下行阶段的实证分析 | 第62-72页 |
一、 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二、 ADF 检验 | 第63-64页 |
三、 VAR 模型 | 第64-65页 |
四、 协整检验 | 第65-66页 |
五、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第66-67页 |
六、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67-68页 |
七、 脉冲响应函数 | 第68-70页 |
八、 方差分解模型 | 第70-72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73-75页 |
第一节 完善现货市场 | 第73页 |
第二节 规范期货市场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发展机构投资者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