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延边日报》综述 | 第10-14页 |
·《延边日报》概述 | 第10-11页 |
·朝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 第11-12页 |
·汉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 第12-14页 |
·《延边日报》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考察对象的界定、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19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6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采集与整理 | 第17页 |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一般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 第19-42页 |
·小说 | 第20-25页 |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第20页 |
·小说文体受到"冷落"的原因 | 第20-21页 |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 第21-23页 |
·充满地域色彩的典型环境 | 第23-24页 |
·小说情节的概念化、意识化 | 第24-25页 |
·散文 | 第25-29页 |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第25-26页 |
·"延边全景图"式的叙事散文 | 第26-28页 |
·洋溢着政治热情的抒情散文 | 第28-29页 |
·诗歌 | 第29-34页 |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第29页 |
·功利性极强的审美意识形态 | 第29-31页 |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 第31-32页 |
·诗歌语言的世俗化、平民化 | 第32-34页 |
·通讯 | 第34-38页 |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第34页 |
·异彩纷呈的通讯样式 | 第34-35页 |
·真实再现延边人文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 | 第35-36页 |
·充满政治教育、鼓动气息的通讯文体 | 第36-38页 |
·评论 | 第38-42页 |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第38页 |
·评论受到高度重视 | 第38-39页 |
·评论种类的百花齐放 #(30) | 第39-40页 |
·文质兼优的评论文学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特色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 第42-57页 |
·民间传说 | 第42-48页 |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第42页 |
·完整、动人的故事情节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 第42-44页 |
·朴实、欢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 | 第44-45页 |
·生活现实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 | 第45-46页 |
·朝鲜族民族品格的体现 | 第46-48页 |
·二人转 | 第48-51页 |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第48页 |
·独具魅力的二人转语言 | 第48-49页 |
·个性化的文本特色 | 第49-50页 |
·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 | 第50-51页 |
·歌谣 | 第51-55页 |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 第51页 |
·创作主题的广博性特征 | 第51-52页 |
·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 第52-53页 |
·异彩纷呈的语言风格 | 第53-55页 |
·其他特色文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的地域文化价值 | 第57-75页 |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中的"朝鲜族形象" | 第57-66页 |
·朝鲜族女性外柔内刚的形象 | 第58-62页 |
·朝鲜族男性形象 | 第62-63页 |
·朝鲜族的民族性格 | 第63-65页 |
·朝鲜族的祖国情怀 | 第65-66页 |
·汉文版《延边日报》对延边地域文学的影响 | 第66-75页 |
·文学导向作用 | 第66-67页 |
·创造良好的群众环境 | 第67-68页 |
·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 第68-70页 |
·为朝汉文学的沟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第70-72页 |
·为延边文学与作家创造平台 | 第72-7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1: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附录2: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目录(创刊至1966) | 第8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