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目录 | 第13-17页 |
图表目录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25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论文结构图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23页 |
·本文不足 | 第23-25页 |
2 重商主义与古典消费思想 | 第25-41页 |
·重商主义时期的消费思想 | 第25-30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26-28页 |
·孟德维尔对消费不足的率先讨论 | 第28-29页 |
·重商主义消费思想的理论评价 | 第29-30页 |
·古典经济学的消费思想 | 第30-39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31-34页 |
·对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4-36页 |
·对消费与生产关系的分析 | 第36-39页 |
·古典消费思想的理论评价 | 第39页 |
·古典与重商主义消费思想的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3 边际效用学派与新古典消费思想 | 第41-63页 |
·边际效用学派的消费思想 | 第41-52页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提出 | 第41-45页 |
·序数效用论的提出 | 第45-48页 |
·边际效用学派其他消费思想 | 第48-50页 |
·边际学派消费思想的评价 | 第50-52页 |
·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思想 | 第52-59页 |
·马歇尔的主要消费思想 | 第53-56页 |
·马歇尔消费思想的理论评价 | 第56-57页 |
·希克斯的主观价值理论 | 第57-59页 |
·边际学派与新古典消费思想的转变 | 第59-63页 |
·研究重心的转移 | 第59-61页 |
·研究方法的转变 | 第61-63页 |
4 马克思与凡勃伦的消费思想 | 第63-80页 |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 | 第63-72页 |
·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 第63-65页 |
·影响消费的因素 | 第65-66页 |
·消费不足及经济危机的根源 | 第66-68页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消费异化 | 第68-70页 |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理论评价 | 第70-72页 |
·凡勃伦的消费思想 | 第72-78页 |
·炫耀性消费的提出 | 第72-73页 |
·炫耀性消费的表现形式 | 第73-74页 |
·炫耀性消费的原因分析 | 第74-77页 |
·凡勃伦消费思想的理论评价 | 第77-78页 |
·马克思与凡勃伦消费思想比较分析 | 第78-80页 |
5 绝对收入假说与相对收入假说 | 第80-89页 |
·现代消费理论的兴起 | 第80页 |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假说 | 第80-86页 |
·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 | 第81-82页 |
·绝对收入假说的经验分析 | 第82-84页 |
·绝对收入假说的政策意义 | 第84-85页 |
·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评价 | 第85-86页 |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 | 第86-89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86-87页 |
·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 | 第87-88页 |
·相对收入假说的经验检验 | 第88页 |
·相对收入假说的理论评价 | 第88-89页 |
6 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 | 第89-103页 |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 第89-93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89-90页 |
·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 | 第90-92页 |
·生命周期假说的经验分析 | 第92页 |
·储蓄动机分析 | 第92-93页 |
·生命周期假说的政策含义 | 第93页 |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 第93-99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93-94页 |
·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 | 第94-96页 |
·“持久收入”统计指标的确立 | 第96-97页 |
·持久收入假说的经验检验 | 第97页 |
·持久收入假说的政策含义 | 第97-99页 |
·理论评价与比较分析 | 第99-103页 |
·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评价 | 第99-100页 |
·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评价 | 第100页 |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 第100-103页 |
7 随机游走假说以及相关假说 | 第103-113页 |
·随机游走假说 | 第103-106页 |
·随机游走假说主要内容 | 第103-105页 |
·随机游走假说的经验检验 | 第105页 |
·理论评价 | 第105-106页 |
·预防性储蓄理论 | 第106-110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106-107页 |
·利兰德的预防性储蓄假说 | 第107页 |
·泽尔德兹的预防储蓄模型 | 第107-108页 |
·卡罗尔的缓冲存货储蓄模型 | 第108-109页 |
·理论评价 | 第109-110页 |
·流动性约束理论 | 第110-113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110-111页 |
·流动性约束理论的消费模型 | 第111-112页 |
·理论评价 | 第112-113页 |
8 消费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 第113-125页 |
·后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 第113-117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113-114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4-117页 |
·行为消费理论 | 第117-123页 |
·基本消费思想 | 第117-119页 |
·行为消费理论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3页 |
·理论评价与比较分析 | 第123-125页 |
·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理论评价 | 第123-124页 |
·行为消费理论的理论评价 | 第124-125页 |
9 结论 | 第125-132页 |
·西方消费理论发展演变脉络及图示 | 第125-129页 |
·西方消费理论发展演变过程特点分析 | 第129-132页 |
·早期消费理论侧重消费-生产关系,现代消费理论侧重消费-储蓄关系 | 第129页 |
·消费理论发展呈现数理化发展趋势和多学科综合趋势 | 第129-130页 |
·宏观消费理论与微观消费理论的融合趋势 | 第130-13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后记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