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7-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次国家行为体理论视角下的城市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次国家行为体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一、 世界治理理论与复合相互依存理论 | 第14-15页 |
二、 平行外交理论、多层外交和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三、 地区国家理论和超国家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次国家行为体理论视角下的城市 | 第17-20页 |
一、 国际行为体及城市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 城市的行为体属性 | 第18页 |
三、 城市的国际身份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市与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公共外交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一、 公共外交的定义 | 第20-21页 |
二、 公共外交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 | 第22-24页 |
一、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 | 第22-23页 |
二、 新世纪中国公共外交的特点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 | 第24-26页 |
一、 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外部压力 | 第24-25页 |
二、 中国公共外交政策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城市促进公共外交的发展 | 第26-29页 |
一、 对外形象传播的平台 | 第26-27页 |
二、 国际友好城市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 第27-28页 |
三、 地区突发事件应对凸显城市公共外交能力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上海城市对外交往实践 | 第29-39页 |
第一节 上海城市对外交往的基本脉络 | 第29-31页 |
一、 上海开埠到新中国成立时上海对外交往概况 | 第29-30页 |
二、 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对外交往概况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上海城市对外交往的特点 | 第31-33页 |
一、 服务于中国总体外交 | 第31-32页 |
二、 以经济发展为导向 | 第32页 |
三、 以文化交流为辅线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上海城市对外交往实践分析 | 第33-39页 |
一、 经贸先行——以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契机 | 第33-35页 |
二、 国际媒体传播——以上海城市形象片的播放为例 | 第35页 |
三、 国际大型博览会与赛事的举办——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 第35-37页 |
四、 结对世界友好城市——提高上海参与国际交流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上海对外交往对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评析 | 第39-48页 |
第一节 公共外交资源——上海对外交往的基础 | 第39-43页 |
一、 公共外交资源及其意义 | 第40-41页 |
二、 上海运用和拓展公共外交资源,促进公共外交发展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维护国家形象——上海对外交往的核心使命 | 第43-46页 |
一、 国家形象是公共外交的核心 | 第43-44页 |
二、 上海城市形象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基石 | 第44页 |
三、 提升上海城市形象,促进公共外交发展 | 第44-46页 |
第三节 维护国家利益——上海对外交往的出发点 | 第46-48页 |
一、 城市公共外交与国家利益 | 第46-47页 |
二、 上海对外交往维护国家利益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上海城市对外交往发展探索 | 第48-51页 |
第一节 上海城市对外交往面临的问题 | 第48-49页 |
一、 对外交往谋篇布局有待加强 | 第48-49页 |
二、 上海对外交往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 第49页 |
三、 对外沟通方式单一、陈旧化 | 第49页 |
第二节 以公共外交的发展思路指导城市对外交往 | 第49-51页 |
一、 加强城市形象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 | 第49-50页 |
二、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