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1-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1.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 第17-20页 |
·WSSV 的大小及形态结构 | 第17-18页 |
·WSSV 的致病机理 | 第18-19页 |
·机体感染 WSSV 后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9页 |
·WSSV 的防治措施 | 第19-20页 |
2. 对虾细胞培养 | 第20-21页 |
·对虾细胞培养的研究历程 | 第20页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20-21页 |
·对虾细胞培养的应用 | 第21页 |
3. 抗病毒中草药 | 第21-24页 |
·抗病毒中草药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抗病毒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 第22-23页 |
·抗病毒中草药的应用 | 第23-24页 |
4. 药物筛选技术的研究 | 第24-27页 |
·整体动物筛选模型 | 第24页 |
·组织器官水平筛选模型 | 第24-25页 |
·细胞水平筛选模型 | 第25页 |
·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 | 第25页 |
·高内涵药物筛选模型 | 第25-27页 |
5.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培养及其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病理特征 | 第29-45页 |
1. 前言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虾肌提取液(SME)的制备 | 第31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32页 |
·对虾淋巴组织原代培养 | 第32-33页 |
·病毒粗提液的制备 | 第33页 |
·对虾 WSSV 阳性检测 | 第33-35页 |
·WSSV 的纯化 | 第35-36页 |
·WSSV 感染原代细胞 | 第36页 |
·病变细胞固定 | 第36页 |
·细胞荧光染色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42页 |
·对虾 WSSV 的阳性检测 | 第36-38页 |
·对虾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38-39页 |
·病毒粒子的负染 | 第39页 |
·感染 WSSV 后的淋巴细胞 | 第39-41页 |
·感染病毒后淋巴细胞的电镜切片 | 第41-42页 |
·感染病毒后淋巴细胞的荧光染色观察 | 第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中草药的初步筛选 | 第45-57页 |
1. 前言 | 第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原代细胞 | 第45页 |
·中草药 | 第45-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实验药品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中草药的煎制 | 第47页 |
·中草药与 WSSV 的混合液感染细胞 | 第47页 |
·细胞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7-48页 |
·标准质粒的构建 | 第48-50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0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 第50-51页 |
·荧光染料染凋亡细胞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4页 |
·标准品的构建 | 第51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1-52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细胞中病毒拷贝数 | 第52-53页 |
·细胞的荧光染色观察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复方中草药的筛选及临床验证 | 第57-65页 |
1. 前言 | 第5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原代细胞 | 第57页 |
·中草药 | 第57-58页 |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中草药安全浓度的确定 | 第58页 |
·复方中草药与 WSSV 的混合液感染细胞 | 第58页 |
·实验用药饵的制作 | 第58-59页 |
·复方中草药的临床验证 | 第59页 |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 第59页 |
3. 结果 | 第59-63页 |
·中草药安全浓度的确定 | 第59-62页 |
·抗 WSSV 复方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效果 | 第62-63页 |
·组织的超微病理观察 | 第63页 |
4. 讨论 | 第63-6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