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企业低碳发展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4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激励企业低碳发展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概述 | 第16页 |
| ·企业低碳发展 | 第16页 |
| ·碳排放权交易 | 第16页 |
| ·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 | 第16页 |
| ·研究现状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 ·配额分配机制设计目标 | 第16-17页 |
| ·总量控制目标 | 第17页 |
| ·碳交易对象和交易主体 | 第17页 |
| ·配额分配方法 | 第17-19页 |
| ·配额总量分配依据 | 第19-20页 |
| ·配额分配补充机制 | 第20-21页 |
| ·配额调整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国际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实践 | 第22-32页 |
| ·欧盟机制 | 第22-26页 |
| ·总量控制目标 | 第22页 |
| ·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 | 第22-23页 |
| ·配额分配方法 | 第23页 |
| ·配额总量分配依据 | 第23-24页 |
| ·配额分配补充机制和配额调整 | 第24-25页 |
| ·欧盟机制运行效果和经验教训 | 第25-26页 |
| ·配额过剩问题 | 第26页 |
| ·美国机制 | 第26-28页 |
| ·RGGI配额分配机制 | 第26-27页 |
| ·加州碳交易配额分配机制(CA ETS) | 第27-28页 |
| ·美国机制的经验教训 | 第28页 |
| ·日本机制(JP ETS) | 第28-29页 |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机制 | 第29-30页 |
| ·澳大利亚机制(AU ETS) | 第29-30页 |
| ·新西兰机制(NZ ETS)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国内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实践 | 第32-45页 |
| ·国内七试点碳排放配额机制设计框架 | 第32-38页 |
| ·总量控制目标和交易对象 | 第32-34页 |
| ·交易主体 | 第34-35页 |
| ·配额分配方法和分配依据 | 第35-38页 |
| ·配额补充机制 | 第38页 |
| ·配额调整 | 第38页 |
| ·天津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实践 | 第38-43页 |
| ·交易主体 | 第39-40页 |
| ·总量控制目标 | 第40-41页 |
| ·配额分配方法和分配依据 | 第41-42页 |
| ·配额补充机制和配额调整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中国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设计 | 第45-54页 |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殊性 | 第45页 |
| ·我国碳交易配额分配机制设计 | 第45-50页 |
| ·碳交易配额分配机制设计原则 | 第45页 |
| ·总量控制目标和行业选择 | 第45-47页 |
| ·交易主体 | 第47页 |
| ·配额分配方法和分配依据 | 第47-49页 |
| ·配额补充机制 | 第49页 |
| ·配额调整 | 第49-50页 |
| ·中国配额分配机制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50-54页 |
|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 | 第50页 |
| ·碳强度的总量目标引发的问题 | 第50页 |
| ·交易主体设置导致的问题 | 第50-51页 |
| ·配额调整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第51页 |
| ·约束力有限 | 第51-52页 |
| ·经济发展下滑可能引发的问题 | 第52-53页 |
| ·碳泄漏问题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 第54-56页 |
| ·加强监测核查体系建设与企业诚信建设相结合 | 第54页 |
| ·尽快完善上位法法律建设 | 第54页 |
| ·加速能源行业市场化改革 | 第54页 |
| ·适时扩大减排范围和力度 | 第54-55页 |
| ·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 | 第55页 |
| ·合理应对碳泄漏 | 第55页 |
| ·促进企业数据的精细化管理 | 第55-56页 |
| 第七章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