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 人生仪礼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外对人生仪礼的研究 | 第11-13页 |
2. 国内对人生仪礼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圆锁研究综述 | 第15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四)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2. 实际意义 | 第17-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 资料获得方法 | 第19-20页 |
二、尧镇地区概况 | 第20-25页 |
(一) 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二) 历史变革 | 第21-22页 |
(三) 尧镇的民俗文化 | 第22-25页 |
三、尧镇人话语中的圆锁 | 第25-30页 |
(一) 民众记忆中的“圆锁”:通过访谈构建圆锁史 | 第25-26页 |
1. “开天辟地的时候” | 第25页 |
2. “老早日” | 第25页 |
3. “打到牛鬼蛇神的时候” | 第25-26页 |
4. “早日” | 第26页 |
5. “这会儿” | 第26页 |
(二) 圆锁礼构成及地方术语 | 第26-28页 |
1. “看羊”、“编锁”:尧镇的儿童护育 | 第26页 |
2. “三姓锁”、“蒸羊”与“蒸枣糕”:圆锁礼中的亲属关系网络 | 第26-28页 |
(三) 以“圆锁”为分水岭的干亲关系 | 第28-30页 |
1. 尧镇干亲种类 | 第28页 |
2. 尧镇干亲关系的缔结 | 第28-29页 |
3. 尧镇干亲关系的“圆割” | 第29-30页 |
四、圆锁的仪式域 | 第30-45页 |
(一) 仪式过程 | 第30-40页 |
1. 礼前准备 | 第30-31页 |
2. 行礼拜祭 | 第31-39页 |
3. 仪式收尾 | 第39-40页 |
(二) 仪式的时空分析 | 第40-41页 |
1. 仪式空间 | 第40-41页 |
2. 仪式时间 | 第41页 |
(三) 仪式的器物分析 | 第41-45页 |
1. 锁 | 第41-42页 |
2. 羊 | 第42-43页 |
3. 净锅 | 第43-45页 |
五、个人经历中的圆锁 | 第45-51页 |
(一) 圆锁仪式问卷调查 | 第45-47页 |
1. 圆锁仪式调查问卷 | 第45-47页 |
2. 问卷回收及结果统计 | 第47页 |
(二) 圆锁仪式个案调查 | 第47-48页 |
1. 圆锁仪式田野个案 | 第47-48页 |
2. 个案情况 | 第48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1. 圆锁仪式的功用 | 第48-49页 |
2. 圆锁仪式的传承 | 第49页 |
3. 圆锁仪式的新发展 | 第49-51页 |
六、圆锁仪式的传承与变迁 | 第51-55页 |
(一) 祈祝型成人礼 | 第51-53页 |
1. 成人礼类型 | 第51-52页 |
2. 圆锁归属(分析圆锁的特征、从特征引发关于其归属的讨论、从而引出祈祝型成人礼的定义,再谈论其后发性) | 第52-53页 |
(二) 圆锁仪式的传承与变迁 | 第53-55页 |
1. 重养到重育 | 第53页 |
2. 一体到分离 | 第53-54页 |
3. 简单到隆重 | 第54-55页 |
七、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一) 参考书目 | 第56-58页 |
1. 翻译著作 | 第56页 |
2. 汉语著作 | 第56-58页 |
(二) 参考论文 | 第58-61页 |
1. 硕博论文 | 第58页 |
2. 期刊论文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