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矮秆基因dm1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25页
   ·矮生基因研究的意义第9页
   ·玉米矮秆基因的研究第9-10页
   ·DNA分子标记第10-14页
     ·DNA分子标记种类第11-14页
       ·RFLP标记第11页
       ·RAPD标记第11页
       ·SSR标记第11-12页
       ·ISSR标记第12页
       ·SCAR标记第12页
       ·AFLP第12-13页
       ·STS标记第13页
       ·SNP标记第13-14页
   ·图位克隆第14-19页
     ·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第14-19页
       ·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遗传分离群体第14-15页
       ·筛选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第15页
       ·将目标基因定位在染色体的特定位置第15-16页
       ·构建含有大插入片段的基因组文库(BAC或YAC)第16页
       ·以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探针筛选基因组文库第16页
       ·用获得的阳性克隆构建目的基因区域的跨叠群第16-17页
       ·通过染色体步行、登陆或跳跃获得含有目标基因的大片段克隆第17页
       ·通过亚克隆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小片段克隆第17页
       ·通过遗传转化和功能互补验证,最终确定目标基因的碱基序列第17-19页
       ·图位克隆的局限第19页
     ·其他一些克隆方法第19页
   ·玉米矮生基因的定位第19-21页
   ·矮生基因的机理研究第21-23页
     ·植物矮化与激素的关系第21-22页
     ·植物矮化与温度的关系第22-23页
   ·玉米矮生基因的利用第23-24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4-25页
2 引言第25-26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6-37页
   ·试验材料第26页
     ·供试材料第26页
     ·主要试剂和设备第26页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26-28页
     ·田间试验第26-27页
     ·分离群体的构建第27-28页
     ·矮秆性状鉴定与统计分析第28页
     ·植物组织结构的观察第28页
   ·对赤霉素敏感性分析第28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第28-32页
     ·DNA的提取方法第28-30页
       ·实验室改良SLS方法提取亲本及群体的DNA第28-29页
       ·SDS方法提取亲本DNA第29-30页
     ·碱裂解法提取种子的DNA体系步骤第30-31页
       ·碱裂解法提取种子的DNA步骤第30-31页
       ·碱裂解法提取种子的DNA体系配制第31页
       ·碱裂解法PCR反应程序第31页
     ·DNA的纯化及质量检测第31-32页
     ·BSA法建池第32页
     ·PCR反应体系第32页
   ·PCR程序第32-33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33-35页
     ·扩增DNA变性第33页
     ·电泳前的准备第33页
     ·扩增产物的电泳第33-34页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 ——聚丙烯酰胺凝胶Na OH染色方法第34-35页
     ·SSR分子标记数据的记录第35页
   ·分子标记的开发第35-37页
     ·SSR标记第35页
     ·In Del标记第35页
     ·Intron标记第35-36页
     ·CAPS标记第36-37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7-59页
   ·矮秆突变体的发现及初步分析第37-38页
     ·F2群体的性状分析第37页
     ·BC1群体的田间性状分析第37-38页
   ·矮秆亲本及其BC1株高分析第38-39页
   ·矮秆突变体节间矮化分析第39-43页
   ·矮秆突变体的內源激素赤霉素分析第43页
   ·矮秆突变体细胞组织学分析第43-44页
   ·矮秆突变体基因dm1的初步定位第44-48页
   ·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检测交换单株,进行精细定位第48-51页
   ·矮秆基因dm1候选基因预测第51-59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9-62页
   ·分子标记定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59页
     ·准确判断表型第59页
     ·作图群体和基因定位方法的选择第59页
     ·分子标记数据收集和处理应注意的问题第59页
   ·序列多态性与分子标记的开发第59-60页
   ·矮秆基因在玉米生产上的利用第60页
   ·矮秆基因dm1的激素分析和细胞学研究第60-61页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英文摘要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专用小麦氮代谢及根际土壤氮素转化特点研究
下一篇:小麦TaCBLs和TaCIPKs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