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绪论 | 第15-39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33页 |
(一)关于城镇化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二)关于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理论研究 | 第21-33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33-35页 |
(一)城镇化 | 第33-34页 |
(二)农村中小学 | 第34页 |
(三)撤点并校 | 第34页 |
(四)学校布局 | 第34-35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35-39页 |
(一)研究前提 | 第3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三)研究难点 | 第3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第一章 农村学校与农村社会发展 | 第39-57页 |
一、农村学校是引领农村文化的核心 | 第39-41页 |
二、农村学校的历史嬗变 | 第41-51页 |
(一)农村学校的时代变迁 | 第41-45页 |
(二)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运动 | 第45-51页 |
三、农村学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51-57页 |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对农村学校的影响 | 第51-54页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的关系 | 第54-57页 |
第二章 宏观俯瞰:城镇化与“撤点并校” | 第57-81页 |
一、城镇化与农村中小学发展 | 第57-65页 |
(一)现代化与城镇化 | 第57-61页 |
(二)城镇化与农村中小学 | 第61-65页 |
二、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历史回顾 | 第65-69页 |
三、现代性之下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分析 | 第69-74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69-71页 |
(二)实践举措 | 第71-73页 |
(三)积极成效 | 第73-74页 |
四、国外相关经验梳理与分析 | 第74-81页 |
(一)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 | 第74-77页 |
(二)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77-79页 |
(三)日本农村中小学的均衡发展 | 第79-81页 |
第三章 微观透视:田野调查与个案研究 | 第81-106页 |
一、N 县概貌及历史考察 | 第81-83页 |
(一)源远流长之 N 县 | 第81页 |
(二)N 县的地理 | 第81页 |
(三)N 县的气候 | 第81-82页 |
(四)N 县名的由来 | 第82页 |
(五)N 县村庄发展史 | 第82-83页 |
二、N 县教育三十年发展历程 | 第83-88页 |
(一)基础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76-1985) | 第84-85页 |
(二)基础教育的普及时期(1986-2000) | 第85-86页 |
(三)基础教育的调整与优化时期(2001-至今) | 第86-88页 |
三、区域特色的“初中进城”工程 | 第88-100页 |
(一)背景 | 第89-91页 |
(二)做法 | 第91-92页 |
(三)效果 | 第92-95页 |
(四)问题 | 第95-100页 |
四、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现况 | 第100-106页 |
(一)小学教师的迷惘与希望 | 第101-102页 |
(二)优质教育的诱导与攀比 | 第102-103页 |
(三)县城求学的艰辛与无奈 | 第103-106页 |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现实困境 | 第106-117页 |
一、悖论Ⅰ:促进抑或阻滞? | 第106-110页 |
(一)关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106-108页 |
(二)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108-110页 |
(三)关于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 | 第110页 |
二、悖论Ⅱ:解放抑或束缚? | 第110-114页 |
(一)“上学难”问题重现 | 第111-112页 |
(二)学生身心健康受损 | 第112页 |
(三)寄宿制学校的潜在问题 | 第112-114页 |
三、悖论Ⅲ:繁荣抑或衰退? | 第114-117页 |
(一)城镇学校压力进一步加大 | 第114-115页 |
(二)城镇公共服务压力进一步加大 | 第115-116页 |
(三)城镇社会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理性反思 | 第117-130页 |
一、理念导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 | 第117-121页 |
(一)农村教育功能的再审视 | 第117-119页 |
(二)公平为首还是效益为先 | 第119-121页 |
二、政策逻辑: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 第121-124页 |
(一)撤并标准紊乱 | 第121-122页 |
(二)科学论证缺失 | 第122-123页 |
(三)后续评估空位 | 第123-124页 |
三、动力之源:地方政府的决策逻辑 | 第124-127页 |
(一)关于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体制 | 第124-125页 |
(二)关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体制 | 第125-126页 |
(三)关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体制 | 第126-127页 |
四、伦理难题:乡村文化的荒漠化 | 第127-130页 |
(一)农村居民精神归属感迷失 | 第127-128页 |
(二)农村学龄儿童社会性发展被阻遏 | 第128-129页 |
(三)农村教育生态环境蜕化 | 第129-130页 |
第六章 农村学校科学布局的思考 | 第130-148页 |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政绩观 | 第130-135页 |
(一)撤点并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130-131页 |
(二)农村学校科学布局核心鹄的 | 第131-134页 |
(三)农村学校教育观的澄清与重塑 | 第134-135页 |
二、依法施教与科学民主决策 | 第135-138页 |
(一)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法制化建设 | 第135-136页 |
(二)健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机制 | 第136-137页 |
(三)构建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体制 | 第137-138页 |
三、实践策略与乡村教育形态重建 | 第138-148页 |
(一)强化政府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责任 | 第138-139页 |
(二)制定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标准 | 第139-141页 |
(三)规划“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学校 | 第141-142页 |
(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发展 | 第142-143页 |
(五)开展农村“小微学校振兴行动” | 第143-144页 |
(六)加强通勤车辆和寄宿制学校管理 | 第144-145页 |
(七)重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 第145-146页 |
(八)布局调整中的乡村文化生态关照 | 第146-1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150-158页 |
附录 | 第158-172页 |
1.调查问卷 | 第158-167页 |
2.访谈提纲 | 第167-169页 |
3.相关图表 | 第169-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