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1 导言 | 第16-22页 |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9-22页 |
2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提出 | 第22-74页 |
·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 | 第22-42页 |
·救济乡村 | 第23-28页 |
·乡村自救 | 第28-30页 |
·社会建设 | 第30-35页 |
·重建社会构造 | 第35-42页 |
·乡村建设的根本方法—农民教育 | 第42-50页 |
·传统乡约对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50-60页 |
·丹麦教育对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60-74页 |
3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上) | 第74-122页 |
·早期的农民教育思想与实验 | 第74-83页 |
·广东乡治 | 第74-79页 |
·北上考察农民教育 | 第79-81页 |
·河南农民教育实验 | 第81-83页 |
·农民教育的领导机构——乡村建设研究院 | 第83-90页 |
·农民教育的实施机构——村学和乡学 | 第90-122页 |
·村学、乡学概论 | 第90-102页 |
·村学、乡学的主要成员 | 第102-118页 |
·对村学和乡学的评价 | 第118-122页 |
4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下) | 第122-152页 |
·知识分子下乡 | 第122-129页 |
·精神陶炼 | 第129-142页 |
·对乡村服务人员的精神陶炼 | 第130-134页 |
·对农民的精神陶炼 | 第134-137页 |
·精神陶炼与丹麦教育 | 第137-142页 |
·科技推广与培训 | 第142-146页 |
·重订乡约礼俗 | 第146-152页 |
5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152-172页 |
·与同时代乡村建设者的农民教育思想的异同 | 第152-161页 |
·与陶行知农民教育思想的异同 | 第152-156页 |
·与黄炎培农民教育思想的异同 | 第156-159页 |
·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异同 | 第159-161页 |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161-165页 |
·推动了农民教育理念的变革 | 第161-163页 |
·促进了乡村的发展 | 第163-165页 |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165-172页 |
6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172-188页 |
·教育的基点:中国文化 | 第174-176页 |
·教育的内容:道德与科技 | 第176-178页 |
·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 | 第178-179页 |
·教育依托的对象:知识分子 | 第179-181页 |
·优化教育系统 | 第181-183页 |
·教育出发点和目的 | 第183-184页 |
·教育方法的改进 | 第184-188页 |
7 结语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4页 |
作者简历 | 第194-19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