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设计”理念及其实践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SUMMARY | 第6-11页 |
一、 导论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9页 |
二、 “微设计”形成的历史诱因 | 第19-26页 |
(一)“微设计”理念萌生之前的工业设计史 | 第19-26页 |
1.包豪斯诞生的时代必然性 | 第20-21页 |
2.美国消费主义对世界商业思潮发展的不良诱因 | 第21-23页 |
3.日本地域资源的局限性及禅宗哲学对设计的影响 | 第23-26页 |
三、 “微”视角的产生 | 第26-34页 |
(一) 何为“微” | 第26-29页 |
1.“微”的涵义及其在设计中的意义 | 第26-28页 |
·“微”字的由来及古今释义 | 第26页 |
·“微”字涵义所映射的设计思考 | 第26-28页 |
2.荀子的“积微”论及其视角 | 第28-29页 |
(二) 如何“微” | 第29-34页 |
1.中国传统器物中的“微设计” | 第29-32页 |
2.人类在微观世界的众多发现及其意义 | 第32-34页 |
四、 “微设计”发生的社会动因 | 第34-49页 |
(一) 对环境地位的确证 | 第34-42页 |
1.人——物——环境 + 时间 | 第34-37页 |
2.“熵”概念下的设计及其意义 | 第37-39页 |
3.“微设计”成为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39-42页 |
·可持续概念的提出 | 第39-40页 |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微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特性 | 第41-42页 |
(二) 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 第42-45页 |
1.“微”时代下人的创造力特征 | 第42-45页 |
(三) 对价值需求的反思 | 第45-49页 |
1.“五感时代”对于设计的新要求 | 第45-47页 |
2.从现象学看“微设计”存在的美学价值 | 第47-49页 |
五、 “微设计”的认识论原理 | 第49-71页 |
(一) 基于新“天人观”的思考 | 第49-60页 |
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及其造物原则 | 第49-51页 |
2.詹姆斯·吉布森与 Affordance 理论 | 第51-54页 |
3.平凡的产品与消隐设计 | 第54-57页 |
4.产品形成整体知觉的内在原理 | 第57-60页 |
(二) 基于新“物我观”的思考 | 第60-71页 |
1.物学研究概念及其意义 | 第60-62页 |
2.人对物的作用方式及物给予的价值反馈 | 第62-64页 |
3.人与物的深层关系——痕迹研究 | 第64-71页 |
六、 “微设计”的价值观意蕴 | 第71-83页 |
(一) “微设计”的教育意义 | 第71-75页 |
1.再谈创新概念及其特征 | 第71-72页 |
2.基于“微”的创新思维法 | 第72-75页 |
(二) “微设计”的思考方法 | 第75-83页 |
1.随机生活推进原理与线性思维的矛盾 | 第75-77页 |
2.设计并非显性的物 | 第77-79页 |
3.适应性潜意识的反思 | 第79-83页 |
七、 由“微设计”理念生发的设计实践 | 第83-97页 |
(一) 汽车部件设计 | 第83-87页 |
1.变色仪表盘 | 第83-84页 |
2.两个轮胎 | 第84-86页 |
3.LED 汽车后视窗 | 第86-87页 |
(二) 日常用品设计 | 第87-93页 |
1.容易找到撕口的胶带 | 第87-89页 |
2.倒立的杯子 | 第89-90页 |
3.一根吸管 | 第90-91页 |
4.带刻度的剪刀 | 第91-92页 |
5.空心砧板 | 第92-93页 |
(三) 为弱势群体的设计 | 第93-97页 |
1.防止血液倒流的输液器 | 第93-94页 |
2.盲文菜单 | 第94-95页 |
3.爱心救助药箱 | 第95-97页 |
八、 “微设计”的新思路 | 第97-129页 |
(一) “微设计”案例收集与分类的价值 | 第97页 |
(二) “微设计”中造型实现功能的多种方式 | 第97-113页 |
1.三维形体的形变问题 | 第97-99页 |
2.三维形体的组合性问题 | 第99页 |
3.三维形体的匹配性与通用性问题 | 第99-101页 |
4.三维形体所导致的方向性问题 | 第101页 |
5.三维形体的运动性问题 | 第101-102页 |
6.三维形体与各种其他要素发生的关系 | 第102-106页 |
·三维形体与液体 | 第102-103页 |
·三维形体与气体 | 第103-104页 |
·三维形体与温度 | 第104页 |
·三维形体与声音 | 第104-105页 |
·三维形体与重量 | 第105-106页 |
·三维形体与光 | 第106页 |
7.三维形体在特殊使用情境下的运用 | 第106-109页 |
8.二维造型在特殊使用情境下的运用 | 第109-112页 |
·维形体对人产生的积极意义 | 第112-113页 |
(三) 色彩成为帮助辨别与区分的有效手段 | 第113-116页 |
(四) 由心理问题产生的微小设计 | 第116-117页 |
(五) 各种关于隐含迹象的提示设计 | 第117-122页 |
1.几种不可见元素的信息提示设计 | 第118-120页 |
2.易混淆物的提示设计 | 第120-121页 |
3.人体不可见物的提示 | 第121-122页 |
(六) 生活新角度的发现 | 第122-129页 |
1.行为方式与行为顺序问题 | 第122-123页 |
2.绿色环保主题下的几类问题 | 第123-124页 |
3.对弱势人群的关爱 | 第124-125页 |
4.新时代下的公共文明 | 第125-126页 |
5.新领域的出现与新技术的运用 | 第126-127页 |
6.安全与卫生问题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9-130页 |
微设计是一种观察视角 | 第129页 |
微设计是一种价值理念 | 第129页 |
微设计是一种设计文化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人名索引 | 第134-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