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热作模具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热作模具材料及特点 | 第13-15页 |
| ·热作模具失效形式 | 第15-17页 |
| ·小结 | 第17页 |
| ·热作模具的热疲劳 | 第17-23页 |
| ·热疲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7-18页 |
| ·热疲劳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 ·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 | 第21-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热作模具的修复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28页 |
| ·常用修复技术 | 第23-24页 |
| ·激光修复技术及设备 | 第24-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仿生耦合技术 | 第28-34页 |
| ·仿生耦合理论的背景 | 第28-31页 |
| ·仿生耦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1页 |
| ·止裂抗疲劳生物原型及仿生耦合修复模型设计 | 第31-3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6-43页 |
| ·实验路线 | 第36-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 ·H13 热作模具钢 | 第37页 |
| ·自熔性激光合金化粉末 | 第37页 |
| ·激光焊丝 | 第37-38页 |
| ·激光仿生耦合修复试样的制备 | 第38-40页 |
| ·激光仿生耦合熔凝修复试样 | 第38-39页 |
| ·激光堆焊修复及仿生耦合强化试样 | 第39页 |
| ·激光修复设备 | 第39-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 ·试样表面裂纹观察及抗热疲劳性能评定 | 第40页 |
| ·化学成分分析 | 第40-41页 |
| ·单元体宏观形貌表征 | 第41页 |
|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41页 |
| ·物相分析 | 第41页 |
| ·显微硬度测量 | 第41页 |
| ·表面形貌及粗糙度测量 | 第41-42页 |
| ·拉伸实验 | 第42-43页 |
| 第3章 热疲劳裂纹激光仿生耦合修复研究 | 第43-76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仿生耦合熔凝修复模型 | 第43-44页 |
| ·单元体制备参数 | 第44页 |
| ·基体及单元体显微组织和硬度 | 第44-47页 |
| ·形状耦元对修复后试样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47-58页 |
| ·单元体形状的影响 | 第47-52页 |
| ·单元体分布密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单元体大小的影响 | 第53-58页 |
| ·激光仿生耦合熔凝修复试样抗热疲劳机理分析 | 第58-66页 |
| ·单元体个体强化机制 | 第58-63页 |
| ·抗热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制 | 第63-65页 |
| ·应力释放机制 | 第65-66页 |
| ·激光合金化单元体对仿生耦合修复试样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66-74页 |
| ·激光合金化材料选择及方案设计 | 第66-67页 |
| ·激光合金化参数优化 | 第67-69页 |
| ·合金化单元体显微组织与相分析 | 第69-71页 |
| ·单元体的显微硬度 | 第71-72页 |
| ·仿生耦合修复试样的抗热疲劳性能 | 第72-73页 |
| ·激光仿生耦合合金化修复试样抗热疲劳机理分析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4章 疲劳开裂激光堆焊修复后仿生耦合强化研究 | 第76-88页 |
| ·引言 | 第76页 |
| ·激光堆焊修复参数优化及仿生耦合强化 | 第76-79页 |
| ·仿生耦合强化焊缝的组织特征和硬度 | 第79-81页 |
| ·激光仿生耦合强化焊缝的拉伸性能 | 第81-84页 |
| ·单元体表面形状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 ·单元体间距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82页 |
| ·焊缝的激光仿生耦合强化机理分析 | 第82-84页 |
| ·激光仿生耦合强化焊缝的热疲劳性能 | 第84-86页 |
| ·未强化试样的热疲劳性能 | 第84-85页 |
| ·仿生耦合强化试样的热疲劳性能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5章 激光仿生耦合修复设备制造、生产试验及应用 | 第88-101页 |
| ·引言 | 第88页 |
| ·激光仿生耦合修复系统的开发 | 第88-90页 |
| ·设计思路 | 第88-89页 |
| ·系统组建和主要功能 | 第89-90页 |
| ·激光仿生耦合熔凝修复参数优化 | 第90-97页 |
| ·热作模具激光仿生耦合熔凝修复的生产试验及应用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