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史论文

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1850-1931)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绪论第12-25页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第12-15页
 二、 学术史回顾第15-20页
 三、 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第20-22页
 四、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第22-23页
 五、 研究思路与章节架构第23-25页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江南女校的诞生第25-48页
 第一节 明清江南女学传统与近代女校兴起第25-34页
  一、 明清江南才女文化第25-27页
  二、 明清江南女学概况第27-28页
  三、 近代江南女校兴起第28-34页
 第二节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第34-41页
  一、 裨文女塾与文纪女塾第34-37页
  二、 圣玛利亚女校之形成第37-41页
 第三节 早期女校与江南社会的互动第41-47页
  一、 教会女校对江南社会的影响第41-43页
  二、 教会女校与女性生活的变动第43-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二章 维新时期江南女校的成长第48-82页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下兴学思想热潮第48-63页
  一、 维新派的兴女学理想第48-54页
  二、 民办女校的曲折历程第54-63页
 第二节 江南女校的运作机制第63-71页
  一、 兴学者:从传教士到维新派第63-65页
  二、 女学校、女学会、女学报第65-71页
 第三节 江南女校对女学生的规训第71-80页
  一、 新式社会角色之塑造第71-75页
  二、 女校与女学生的互动第75-80页
 小结第80-82页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江南女校的发展第82-122页
 第一节 女校合法地位的确立第82-86页
  一、 女学章程的颁布第82-85页
  二、 官办女校的兴起第85-86页
 第二节 女校的变异与壮大第86-100页
  一、 “革命”时代的女校第87-91页
  二、 女子留学热潮的兴起第91-95页
  三、 女子教育观念的增强第95-100页
 第三节 女校对江南传统社会秩序之冲击第100-121页
  一、 日常生活的新突破第100-106页
  二、 伦理道德的新观念第106-111页
  三、 政治运动的新现象第111-118页
  四、 经济生产的新角色第118-121页
 小结第121-122页
第四章 民国前期江南女校的壮大第122-162页
 第一节 新政权对江南女校的影响第122-132页
  一、 传统女学的回潮第122-124页
  二、 民初女校的概况第124-132页
 第二节 江南女校与女学生群体的形成第132-148页
  一、 女校的控制与女学生的越轨第132-138页
  二、 女学生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第138-148页
 第三节 江南新女性的诞生第148-161页
  一、 新女性的新生活第149-152页
  二、 职业女性的涌现第152-159页
  三、 女界未来之展望第159-161页
 小结第161-162页
结论第162-166页
 一、 文化传播与近代女校发展第162-164页
 二、 学校教育与女性角色塑造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8页
附录一 近代上海女校举要第178-180页
 表格一 近代上海教会女校举要第178-179页
 表格二 近代上海国人自办女校举要第179-180页
附录二 近代苏州女校举要第180-181页
 表格 近代苏州女校举要第180-181页
附录三 近代杭州女校举要第181-182页
 表格一 1911 年杭州女校举要第181页
 表格二 1917 年杭州女校举要第181-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对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美学现代性的一种考量
下一篇:赵翼年谱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