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5页
图表索引第15-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65页
   ·研究背景第22-26页
     ·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第22页
     ·农业升级转型的产业背景第22-24页
     ·郑州快速发展的地域背景第24-25页
     ·问题的提出第25-26页
   ·研究意义第26-30页
     ·理论意义第27-28页
     ·实践意义第28-30页
   ·研究对象第30-37页
     ·研究概念第30-34页
     ·研究范围第34-37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37-61页
     ·关于农业与城乡空间关系的研究第37-47页
     ·关于村庄空间发展的研究第47-60页
     ·相关研究评述第60-61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61-65页
     ·研究内容第61-62页
     ·研究方法第62-63页
     ·技术路线第63-65页
第二章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问题第65-97页
   ·郑州城市空间扩展阶段与特征第65-71页
     ·郑州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第65-68页
     ·当前郑州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第68-71页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价值转变第71-82页
     ·城乡分离阶段:1980~1990 年代中第72-74页
     ·城乡混杂阶段:1990 年代中~2007第74-76页
     ·城乡一体阶段:2007 至今第76-81页
     ·演变规律及特征第81-82页
   ·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第82-96页
     ·城郊产业非农化发展趋势第82-87页
     ·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第87-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三章 宜农社区的理论构建第97-138页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与分析第97-117页
     ·农业多元价值的转变第97-100页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第100-106页
     ·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第106-115页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意义第115-117页
   ·宜农社区的理论内涵第117-128页
     ·宜农的空间形态第117-119页
     ·绿色的支撑体系第119-123页
     ·和谐的社区关系第123-124页
     ·合理的空间规模第124-128页
   ·宜农社区的规划方法及步骤第128-136页
     ·规划的目标第128页
     ·绘制农业机会地图第128-130页
     ·划分宜农片区第130-132页
     ·宜农社区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第132-136页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第四章 蓄势与融合:西南丘陵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第138-189页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第139-154页
     ·农业及土地资源特征第139-142页
     ·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第142-153页
     ·社会价值主导下农业转型第153-154页
   ·动因分析第154-164页
     ·社会需求的提升第155-161页
     ·区域发展带动第161页
     ·政府引导与农户公共参与第161-164页
   ·社会空间的变化第164-168页
     ·常态:衰败的空心村第164-165页
     ·非常态:拥挤的旅游景区第165-167页
     ·企业投资的休闲农园第167-168页
   ·休闲农业下宜农社区的融合发展第168-188页
     ·从“分散”到“融合”的空间发展趋势第168-169页
     ·宜农社区的选择与规划布局第169-173页
     ·宜农社区设计实践第173-186页
     ·保障措施及建议第186-188页
   ·本章小结第188-189页
第五章 互补与协同:北部沿黄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第189-227页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第190-204页
     ·“山、河、林、田”的资源特征第190-194页
     ·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农业旅游转型第194-203页
     ·生态价值制约下现代农业升级第203-204页
   ·动因分析第204-206页
     ·国内外市场需求第204页
     ·区域发展的机遇第204-205页
     ·交通条件改善第205页
     ·政府服务职能的增强第205-206页
   ·社会空间的变化与分析第206-212页
     ·居住隔离第207-209页
     ·就业隔离第209-210页
     ·回民居住空间的变化第210-211页
     ·邻里关系的变化第211-212页
   ·产业转型下宜农社区的协同发展第212-226页
     ·从“孤立”到“协同”的空间发展趋势第212-214页
     ·整体空间布局及功能转变第214-216页
     ·宜农社区案例分析第216-224页
     ·北部沿黄地区宜农社区发展建议第224-226页
   ·本章小结第226-227页
第六章 竞争与集聚:东南平原片区宜农社区发展第227-259页
   ·农业生产优势及产业升级第228-236页
     ·传统农业生产优势第228-229页
     ·农业向农工贸综合发展转化第229-235页
     ·经济价值为主的农业竞争关系第235-236页
   ·动因分析第236-241页
     ·航空港带动下的综合交通优势第236-237页
     ·郑汴一体化的区域发展第237-238页
     ·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物流的升级第238-241页
   ·社会空间的变化第241-245页
     ·以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为主第241-243页
     ·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第243-244页
     ·园区经济推进社会结构的开放与稳定第244-245页
   ·农业升级下宜农社区的集聚发展第245-257页
     ·构建集聚式发展的村庄等级体系第245-247页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指引第247-252页
     ·农业公益化特征下宜农社区发展建议第252-257页
   ·本章小结第257-259页
第七章 基于价值最优的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策略第259-281页
   ·反思与现实困境第259-268页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困境第259-264页
     ·宜农社区的发展动力机制第264-268页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模式的规划策略第268-274页
     ·功能复合,满足多元价值需求第268-269页
     ·空间集约,保障公共服务均等第269-270页
     ·等级明晰,构建网络化规划体系第270-272页
     ·不同片区的价值实现及发展指引第272-274页
   ·操作策略与保障机制第274-279页
     ·引导农业集群发展,健全市场服务机制第274-275页
     ·培育宜农社区单元,构建社会支撑体系第275-276页
     ·协调多方利益均衡,促进经营组织发育第276-277页
     ·完善公益补贴政策,深化制度支撑体系第277-279页
   ·本章小结第279-281页
结论第281-286页
参考文献第286-300页
附录第300-3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14-315页
致谢第315-317页
附件第317页

论文共3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
下一篇: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机理研究及全工况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