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油田双河东区长62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 | 第13-14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3页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7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17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页 |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7-20页 |
·研究区地层对比及划分 | 第18-19页 |
·研究区地层对比划分结果 | 第19-20页 |
·研究区微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储层基础地质特征 | 第23-49页 |
·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23-29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3-25页 |
·粒度分析 | 第25-26页 |
·沉积微相类型 | 第26-27页 |
·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27-29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9-31页 |
·砂岩碎屑成分 | 第30页 |
·填隙物成分 | 第30-31页 |
·岩石结构特征 | 第31页 |
·储层成岩作用 | 第31-35页 |
·压实(压溶)作用 | 第31页 |
·胶结作用 | 第31-33页 |
·溶蚀作用 | 第33页 |
·交代作用 | 第33页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33-35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5-42页 |
·物性特征 | 第35-36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36-42页 |
·孔喉特征 | 第42-47页 |
·孔隙类型 | 第42-44页 |
·孔隙组合 | 第44-45页 |
·图像孔隙特征 | 第45-46页 |
·喉道类型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储量复算 | 第49-57页 |
·油藏类型特征 | 第49-50页 |
·储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单元 | 第50页 |
·储量计算参数 | 第50-53页 |
·有效厚度 | 第50-51页 |
·含油面积 | 第51-52页 |
·储量其它参数 | 第52-53页 |
·储量计算结果 | 第53页 |
·可采储量计算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油藏开发动态特征 | 第57-63页 |
·产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57-59页 |
·产量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单井产能受砂体发育程度影响 | 第58-59页 |
·产量受地层能量亏损影响 | 第59页 |
·注水开发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平面水驱受效较差 | 第59-60页 |
·层间水驱效果差异明显 | 第60页 |
·注采井网局部布置合理性差 | 第60页 |
·累积注采比较低,地层能量亏损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储层分类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63-78页 |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 第63-68页 |
·各类流动单元地质特征分析 | 第63-66页 |
·各类储层流动单元产能特征分析 | 第66-67页 |
·不同层位间流动单元分布特征差异明显 | 第67-68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68-76页 |
·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8页 |
·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8-69页 |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9-73页 |
·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