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伪狂犬病概述 | 第13-16页 |
·伪狂犬病 | 第13页 |
·伪狂犬病病毒 | 第13-16页 |
·伪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灭活疫苗 | 第16页 |
·传统弱毒活疫苗 | 第16-17页 |
·基因工程疫苗 | 第17-19页 |
·伪狂犬病新疫情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gI/gE双基因缺失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构建和免疫效力评价 | 第21-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30页 |
·病料、细胞、菌株、质粒和抗体 | 第21页 |
·实验动物、疫苗 | 第21页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21页 |
·主要试剂及其溶液的配制 | 第21-22页 |
·PRV变异株的分离鉴定与测序 | 第22页 |
·PRV变异株在猪体和绵羊的致病性试验 | 第22-23页 |
·PRV的增殖和收获 | 第23页 |
·PRV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 第23页 |
·转移载体pOK-LR的构建及鉴定 | 第23-25页 |
·转移载体pOKLR-EGFP-Neo的构建及鉴定 | 第25-26页 |
·转移载体pOK-LR与pOKLR-EGFP-Neo质粒的提取 | 第26-27页 |
·转染细胞的准备 | 第27页 |
·转移载体pOKLR-EGFP-Neo转染接毒细胞 | 第27页 |
·基因缺失病毒rPRVTJ-delgI/gE-EGFP-Neo的筛选、纯化与鉴定 | 第27-28页 |
·rPRVTJ-delgI/gE-EGFP-Neo基因组的酶切处理 | 第28页 |
·转移载体pOK-LR与rPRVTJ-delgI/gE-EGFP-Neo基因组的共转染 | 第28页 |
·基因缺失病毒rPRVTJ-delgI/gE的筛选与纯化 | 第28页 |
·基因缺失病毒rPRVTJ-delgI/gE的PCR与IFA鉴定 | 第28-29页 |
·基因缺失病毒rPRVTJ-delgI/gE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 第29页 |
·免疫与攻毒 | 第29页 |
·阻断ELISA和病毒中和试验 | 第29-30页 |
·免疫及攻毒后排毒检测 | 第30页 |
·剖检组织病理变化 | 第30页 |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44页 |
·PRV变异株的分离鉴定与gE/gI基因序列分析 | 第30-35页 |
·PRV变异株在猪体和绵羊的致病性 | 第35页 |
·转移载体pOK-LR和pOKLR-EGFP-Neo的鉴定 | 第35-36页 |
·基因缺失病毒rPRVTJ-delgI/gE-EGFP-Neo的获得和鉴定 | 第36-37页 |
·基因缺失病毒rPRVTJ-delgI/gE的获得和鉴定 | 第37-38页 |
·rPRVTJ-delgI/gE的生长特性和蚀斑形态 | 第38-39页 |
·rPRVTJ-delgI/gE诱导的特异性抗体 | 第39-41页 |
·rPRVTJ-delgI/gE中和试验结果 | 第41页 |
·rPRVTJ-delgI/gE免疫攻毒后接种猪的临床表现 | 第41-42页 |
·rPRVTJ-delgI/gE免疫攻毒后接种猪排毒情况及对猪的安全性 | 第42-43页 |
·剖检组织病理变化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