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党的基层工作论文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党组织权力再生产的逻辑和机制研究--以上海市L基层党组织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导论第15-55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5-18页
 二、 文献述评第18-29页
  (一) 国家与社会分析视角第19-23页
  (二) 资源分析视角第23-26页
  (三) 生态分析视角第26-29页
 三、 资源依赖理论简介第29-38页
  (一)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第29-30页
  (二)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概念第30-36页
  (三) 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贡献第36-38页
 四、 本文分析框架和核心思路第38-50页
  (一) 分析框架第38-40页
  (二) 核心思路第40-41页
  (三) 概念界定第41-50页
 五、 案例选择和篇章安排第50-55页
  (一) 案例选择和研究方法第50-54页
  (二) 篇章结构安排第54-55页
第一章 党组织的本质:政党与组织第55-67页
 一、 国家与社会——政党第55-59页
 二、 组织与制度——组织第59-63页
 三、 兼具两种属性: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的党组织第63-67页
第二章 社会自主性发育与党组织权力再生产第67-80页
 一、 社会自主性发育与党的战略选择第67-72页
 二、 组织整合模式创新与社区党建第72-77页
 三、 现代社区发展与党组织权力再生产第77-80页
第三章 认知环境:环境变迁与 L 街道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历程第80-100页
 一、 L 街道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的深层动力第80-85页
 二、 L 街道党组织的创新历程:阳光驿站到党群中心第85-94页
 三、 党组织的权力再生产:回归创新演进的深层动力第94-100页
第四章 适应环境:自身内部资源的充分开发第100-131页
 一、 “中介性组织”定位下的组织机制创新第100-113页
  (一) 弹性化的科层结构:阳光驿站与街道管理部门第101-104页
  (二) 网络化的协商结构:阳光驿站与街道其它单位第104-108页
  (三) 松散化的等级结构:阳光驿站与内部组织第108-113页
 二、 象征符号、仪式的有效运用第113-120页
  (一) 符号:文化的识别和认同第113-116页
  (二) 仪式:行为的影响和动员第116-120页
 三、 政党本性的复归第120-131页
  (一) 协调与服务第120-124页
  (二) 表达与沟通第124-131页
第五章 改变环境:外部资源的有效动员和整合第131-159页
 一、 战略多元:楼宇综合服务站第131-142页
  (一) 从“楼宇党员服务点”到“楼宇综合服务站”第131-136页
  (二) 增加优势:党务、政务、社务“三务一体”第136-142页
 二、 协商合作:社区党建联席会第142-151页
  (一) 合作生成:组织间联系的需求第142-146页
  (二) 管理依赖:社区党建联席会的成立第146-151页
 三、 创造环境:红船公益服务社第151-159页
  (一) 合法性的建构:社会管理创新与“红船”第151-154页
  (二) 合法性的管理:“红船”与“红色起跑线”第154-1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159-172页
 一、 权力与依赖:党组织权力再生产的深层逻辑第159-167页
  (一) 认知环境:基于相互依赖的外部控制第160-163页
  (二) 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党组织权力再生产的行动策略第163-167页
 二、 能力与生存:基于基层党组织创新的再思考第167-172页
  (一) 创新的“危险”:组织认同的敏感第167-169页
  (二) 创新的“未来”:公共性的培育和生产第169-172页
附录一:访谈资料第172-173页
附录二:相关文件与文档资料目录第173-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3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83-18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第184-185页
致谢第185-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摩登上海的红色革命传播--以中共出版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为例(1920-1937)
下一篇:政治思想灌输论及其实现规律和时代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