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1 立论依据 | 第19-3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31页 |
·野生葡萄的评价与鉴定 | 第20-21页 |
·野生葡萄资源评价研究 | 第21-25页 |
·葡萄真菌性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 第25-27页 |
·EST-SSR分子标记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葡萄属植物研究上的应用 | 第28-31页 |
第二章 腺枝葡萄植物学性状与生物学特性观测 | 第31-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物候期观察 | 第31页 |
·生物学性状研究 | 第31页 |
·果实品质分析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物候期观察 | 第32页 |
·植物学性状 | 第32-34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腺枝葡萄扦插成活率与嫁接亲和力研究 | 第35-58页 |
1 腺枝葡萄扦插成活率探讨 | 第35-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插穗的选取 | 第36页 |
·插穗的剪取 | 第36页 |
·插穗的扦插 | 第36页 |
·统计扦插成活率 | 第36页 |
·扦插后苗木的管理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扦插成活率 | 第37页 |
·插穗粗度对扦插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插穗长度对扦插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2 腺枝葡萄嫁接亲和力研究 | 第40-58页 |
·试验时间与材料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40-41页 |
·不同砧穗组合的愈合率、成活率调查 | 第40页 |
·不同砧穗组合生长发育、结实情况的调查 | 第40页 |
·不同砧穗组合的物候期调查 | 第40页 |
·不同砧穗组合真菌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 | 第40-41页 |
·不同砧穗组合叶片不同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1页 |
·不同砧穗组合果实品质的测定与分析 | 第41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不同砧穗组合果实外观品质的测定与分析 | 第41-43页 |
·不同砧穗组合果实内在品质的测定与分析 | 第43-44页 |
·不同砧穗组合叶面积的比较 | 第44-46页 |
·葡萄不同站穗组合物候期的比较 | 第46-47页 |
·葡萄不同姑穗组合田间自然发病情况的比较 | 第47-49页 |
·葡萄不同砧穗组合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49-50页 |
·葡萄不同站穗组合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 第50-51页 |
·葡萄不同站穗组合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比较 | 第51页 |
·葡萄不同砧穗组合对接穗过氧化物酶含量的比较 | 第51-52页 |
·葡萄不同站穗组合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葡萄不同站穗组合对果实内质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4-58页 |
·葡萄不同砧穗组合对嫁接亲和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葡萄不同站穗组合营养生长状况的比较 | 第55页 |
·不同葡萄砧穗组合对物候期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葡萄站穗组合对接穗品种抗病能力的影响 | 第56页 |
·葡萄不同貼穗组合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腺枝葡萄光合特性研究 | 第58-64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试验设计与供试材料 | 第58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页 |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58-59页 |
·测定方法 | 第59页 |
·三种野生葡萄资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的测定方法 | 第59页 |
·三种野生葡萄资源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测定方法 | 第59页 |
·三种野生葡萄资源CO_2饱和点和CO_2补偿点的测定方法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三种野生葡萄资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 | 第59-60页 |
·三种野生葡萄资源光响应曲线 | 第60-61页 |
·三种野生葡萄资源CO_2响应曲线 | 第61-62页 |
·光照强度对三种野生葡萄资源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腺枝葡萄对黑痘病和霜霉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 第64-83页 |
1 葡萄黑痘病菌和霜霉病菌的分离、鉴定与保存 | 第64-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试验材料 | 第64-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页 |
·病菌分离的培养基及配置方法 | 第65页 |
·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分离方法 | 第65页 |
·霜霉病病菌液的配制试验 | 第65页 |
·病原菌的纯化、保存和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65-66页 |
·病原菌的纯化 | 第65-66页 |
·病原菌的保存 | 第66页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页 |
2 不同野生葡萄抗黑痘病和霜霉病的鉴定 | 第67-74页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试验方法 | 第67-71页 |
·接种菌液制备 | 第67页 |
·真菌孢子计数方法 | 第67页 |
·离体接种方法 | 第67-68页 |
·葡萄黑痘病离体接种方法 | 第67-68页 |
·葡萄霜霉病离体接种方法 | 第68页 |
·活体接种试验方法 | 第68页 |
·黑痘病菌液配制及田间接种 | 第68页 |
·霜霉病田间接种试验方法 | 第68页 |
·葡萄抗病性分级标准 | 第68-71页 |
·葡萄病害的抗性分级和计算方法 | 第69页 |
·葡萄叶片的病情指数调查及分级方法 | 第69-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离体接种试验结果 | 第71-72页 |
·葡萄黑痘病离体接种试验结果 | 第71页 |
·葡萄霜霉病离体接种试验结果 | 第71-72页 |
·不同田间接种发病情况 | 第72-73页 |
·不同种类的葡萄对黑痘病的抗性差异 | 第72-73页 |
·不同种类的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 | 第73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73-74页 |
3 葡萄抗病性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研究 | 第74-81页 |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测定方法 | 第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葡萄抗霜霉病生化指标变化 | 第75-77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75-76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76页 |
·SOD活性的变化 | 第76-77页 |
·葡萄抗黑痘病生化指标变化 | 第77-79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77-78页 |
·S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78页 |
·P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78-7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9-81页 |
4 本章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总结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3页 |
第六章 腺枝葡萄叶形结构数值分析与EST-SSR标记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83-109页 |
1 叶形结构分析 | 第83-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试验材料 | 第83页 |
·试验方法 | 第83-85页 |
·取样 | 第83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83-85页 |
·数据处理 | 第85页 |
·数据分析 | 第8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5-88页 |
·对叶片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 第85-86页 |
·对葡萄叶片结构的特征数值进行计算 | 第86-87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87-88页 |
·讨论与总结 | 第88-91页 |
·讨论 | 第88页 |
·总结 | 第88-91页 |
2 腺枝葡萄生长量的观测 | 第91-9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试验材料 | 第91页 |
·试验方法 | 第91-9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3页 |
·讨论与总结 | 第93页 |
·讨论 | 第93页 |
·小结 | 第93页 |
3 腺枝葡萄的EST-SSR分析研究 | 第93-10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6页 |
·试验材料 | 第93-94页 |
·主要仪器 | 第93页 |
·主要试剂 | 第93-94页 |
·溶液配制 | 第94页 |
·试验方法 | 第94-96页 |
·提取DNA | 第94-95页 |
·对DNA进行检测 | 第95页 |
·筛选引物 | 第95-96页 |
·PCR 扩増 | 第96页 |
·数据统计及相关分析 | 第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5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96页 |
·确定扩增参数 | 第96-99页 |
·镁离子(Mg~(2+))浓度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 | 第97页 |
·dNTP不同浓度影响SSR反应 | 第97页 |
·Taq酶浓率影响PCR扩增反应 | 第97-98页 |
·不同浓率的引物影响EST-SSR反应 | 第98页 |
·不同DNA模板影响EST-SSR反应 | 第98-99页 |
·筛选EST-SSR引物 | 第99-100页 |
·PCR扩增 | 第100页 |
·不同葡萄种类与品种的EST-SSR扩增结果 | 第100-102页 |
·遗传差异分析 | 第102-105页 |
·讨论 | 第105-106页 |
·葡萄DNA的制备 | 第105页 |
·EST-SSR反应模板的影响 | 第105页 |
·引物浓度、MgCl_2和dNTP的影响 | 第105页 |
·TaqDNA聚合酶量的影响 | 第105页 |
·扩增程序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EST-SSR技术在分类中的可靠性分析 | 第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4 本章结论 | 第108-109页 |
全文结论 | 第109-11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1页 |
附图 | 第121-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