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13页 |
| 一、 《三国志》的史学价值和玄学文献概况 | 第13-33页 |
| (一)《三国志》的作者和裴松之的注 | 第13-15页 |
| (二) 《三国志》的史学价值 | 第15-16页 |
| (三) 玄学文献征引状况及其价值 | 第16-33页 |
| 1 .玄学的萌芽——汉季清议 | 第16-19页 |
| 2 .玄学的开端兴起-——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时期 | 第19-26页 |
| 3 .玄学的发展高峰——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时期 | 第26-30页 |
| 4 .玄学的后期末流-——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西晋元康时期 | 第30-33页 |
| 二、 《三国志》中的玄学文献与《后汉书》玄学文献的对比 | 第33-37页 |
| (一) 东汉后期士风的转变——从谨言慎行到自由表达 | 第33页 |
| (二) 《三国志》中的玄学文献与《后汉书》的玄学文献的深入对比 | 第33-37页 |
| 三、 《三国志》与《晋书》玄学文献对比 | 第37-44页 |
| (一) 《晋书》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 第37页 |
| (二) 崇儒思想主导下的反玄倾向 | 第37-41页 |
| (三) 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郭象 | 第41-44页 |
| 四、 《世说新语》对《三国志》的继承和扬弃 | 第44-51页 |
| (一) 《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展示 | 第44-46页 |
| 1 .从重视外在的清谈到重视精神的玄谈 | 第44-45页 |
| 2 .名士与药、酒的关系 | 第45-46页 |
| (二) 史书与小说在记言和对礼法维护上的不同表现 | 第46-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