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诉调对接”机制研究--基于某市辖A区该机制运行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3页
第1章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现状第13-26页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模式之考察第13-16页
     ·基本模式——诉讼与人民调解的对接模式第13-15页
     ·衍生模式——专项对接模式第15-16页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力量之考察第16-20页
     ·机制领导力量——“诉调对接”领导小组第16页
     ·机制中心力量——区人民法院第16-18页
     ·机制主干力量——区司法局第18-19页
     ·机制新生力量——区交警部门及卫生部门第19-20页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效果之考察第20-26页
     ·机制下纠纷解决数量情况第20-22页
     ·机制下社会反响情况第22-26页
第2章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26-32页
   ·“诉调对接”机制的规范性缺失第26-28页
     ·机制的施行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第26-27页
     ·机制的运行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第27-28页
   ·“诉调对接”机制的成效不明显第28-30页
     ·机制下纠纷解决数量低,难以缓解法院受案压力第28-29页
     ·新生对接机制发展迟缓第29-30页
   ·“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中存在正当性隐患第30-32页
     ·机制运行中存在强制调解的隐患第30-31页
     ·机制下当事人权益保障的缺失第31-32页
第3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路径选择第32-39页
   ·营造规范化的“诉调对接”运作流程第32-35页
     ·立法的规范化第32-33页
     ·实践操作的规范化第33-35页
   ·着力打造成效显著的“诉调对接”机制第35-36页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实机制队伍第35-36页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好调解质量关第36页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机制认知度第36页
   ·追求效率与公正平衡的“诉调对接”机制第36-39页
     ·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防止强制调解的产生第37页
     ·建立绿色通道前的监督机制第37页
     ·机制运行过程中法院需要明确定位第37-38页
     ·建立有效的当事人救济机制第38-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致谢第42-4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专家陪审员制度
下一篇:基层法院送法下乡服务创新研究--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