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及其作用探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视角创新 | 第16页 |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技术视角的交往形式演变 | 第17-24页 |
·人类交往形式的历史展现 | 第17-19页 |
·语言的出现 | 第17页 |
·文字的出现 | 第17-18页 |
·印刷术的出现 | 第18页 |
·信息技术的使用 | 第18-19页 |
·数字化电子媒体技术的发展 | 第19页 |
·技术影响交往形式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19-21页 |
·技术因素促进交往形式变革 | 第19-20页 |
·交往形式发展对技术的反作用 | 第20-21页 |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网络交往形式形成 | 第21页 |
·网络交往新形式与传统交往形式的对比 | 第21-24页 |
·科技含量更高 | 第22页 |
·信息含量更大 | 第22-23页 |
·交往时空更广 | 第23-24页 |
第3章 网络交往的特点及形式 | 第24-32页 |
·网络交往的涵义及构成 | 第24-26页 |
·网络交往的涵义 | 第24-25页 |
·网络交往的构成 | 第25-26页 |
·网络交往的特点 | 第26-27页 |
·交往手段数字化 | 第26页 |
·交往主体非边缘化 | 第26-27页 |
·交往时空整体性 | 第27页 |
·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 | 第27-32页 |
·网络论坛 | 第27-28页 |
·网络寻呼 | 第28页 |
·电子邮件 | 第28-29页 |
·网络游戏 | 第29页 |
·SNS社区及UGC | 第29-32页 |
第4章 网络交往的作用 | 第32-41页 |
·网络交往的正作用 | 第32-35页 |
·网络交往促进主体能力提升 | 第32-33页 |
·网络交往推动社会进步 | 第33-35页 |
·网络交往的负作用 | 第35-41页 |
·网络交往主体的新型异化 | 第35-37页 |
·网络交往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 第37-41页 |
第5章 网络交往的出路及其发展前景 | 第41-47页 |
·增强人自身的主体性 | 第41-44页 |
·人的主体性基本涵义 | 第41-42页 |
·主体性增强途径 | 第42-44页 |
·加强网络规范建设 | 第44-47页 |
·提高网络交往技术规范能力 | 第44-45页 |
·增强网络交往伦理规范建设 | 第45页 |
·建构网络交往法律法规体系 | 第45-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7-50页 |
·网络交往悖论 | 第47-48页 |
·网络交往是增强了还是降低了人的主体性 | 第47页 |
·网络交往扩大了还是虚化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 第47-48页 |
·关于网络交往悖论的哲学反思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