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8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7-8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8-19页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19-2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5-26页 |
六、研究样例的选定 | 第26-28页 |
第二章 1950年代前的《阿诗玛》建构 | 第28-59页 |
一、现实的社会需要推动着《阿诗玛》的产生 | 第28-40页 |
二、《阿诗玛》的形态与撒尼人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 第40页 |
三、现实环境与《阿诗玛》的基本形态 | 第40-59页 |
第三章 1950年代初期的《阿诗玛》重构 | 第59-110页 |
一、1950年代初期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 | 第59-61页 |
二、1950年代初期的《阿诗玛》搜集 | 第61-69页 |
三、1950年代初期的《阿诗玛》整理 | 第69-75页 |
四、意识形态的变迁与撒尼人对新《阿诗玛》的接受 | 第75-110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阿诗玛》重构 | 第110-139页 |
一、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与《阿诗玛》再重构的发生 | 第110-121页 |
二、旅游经济与《阿诗玛》的重构 | 第121-129页 |
三、撒尼人对新重构的《阿诗玛》的接受 | 第129-139页 |
第五章 结语:当代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重构中传承 | 第139-166页 |
一、重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的基本方式 | 第139-141页 |
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当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构的发生 | 第141-148页 |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创造与传承 | 第148-151页 |
四、《阿诗玛》的未来 | 第151-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