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女性形象及“双性之美”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思路 | 第14-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思路 | 第15-16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花间集》范式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花间群体 | 第17-23页 |
一、花间范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7-20页 |
(一)政治社会场域的频仍变动 | 第17-18页 |
(二)蜀地的自然环境与主流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18-19页 |
(三)敦煌曲子词对《花间集》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花间集》男性词人创作群体及代表作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花间集》女性形象 | 第23-33页 |
一、介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美色与爱情的化身 | 第23-27页 |
(一)集美丽与爱情于一身的青楼歌妓形象 | 第23-26页 |
(二)苦情相思的女冠子和神女形象 | 第26-27页 |
二、投射出男性意识的女性形象 | 第27-33页 |
(一)红粉佳人彻夜等待的形象 | 第27-29页 |
(二)闺阁名媛怨而不怒的形象 | 第29-30页 |
(三)女子伤离别的形象 | 第30-31页 |
(四)苦情相思的形象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花间集》双性美之特质 | 第33-45页 |
一、女性化表达方式与男性潜意识的结合 | 第33-36页 |
二、男性视角中“被观察”的女性主人公 | 第36-38页 |
三、男性词人主观预设的女性人物 | 第38-40页 |
四、“双性人格”对词的幽微要缈的开拓 | 第40-45页 |
(一)花间男性词人“拟女”发声对词蕴的开拓 | 第41-43页 |
(二)花间男性词人柔美意象的选取倾向性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花间集》女性形象及“双性之美”的影响 | 第45-57页 |
一、题材内容的倾向代表着文学的自觉 | 第45-46页 |
二、《花间集》女性形象及“双性之美”对词的开拓 | 第46-48页 |
三、《花间集》对文学创作传统的突破与创新 | 第48-52页 |
(一)花间词内容上的叛逆突破 | 第49页 |
(二)花间词女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 第49-50页 |
(三)女性形象——花间词与“宫体诗”之大不同 | 第50-52页 |
四、“双性之美”对后世文学影响 | 第52-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