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世界论文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国际经验借鉴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一、 国外研究第12-14页
  二、 国内研究第14-16页
 第三节 本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16页
  一、 结构安排第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页
 第四节 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6-18页
  一、 可能的创新第16-17页
  二、 不足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外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相关经验第18-28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第18-23页
  一、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概况第18-19页
  二、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第19-22页
  三、 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的特征第22-23页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第23-28页
  一、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概况第23-24页
  二、 主要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第24-26页
  三、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的特征第26-28页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现状第28-35页
 第一节 城镇化的界定第28页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第28-31页
  一、 1949~1957 年恢复和调整时期第30页
  二、 1958~1966 年缓慢、波动发展时期第30-31页
  三、 1966~1978 年停滞时期第31页
  四、 1979 年以来全面恢复、快速稳定发展时期第31页
 第三节 中国以往城镇化的主要特征第31-35页
  一、 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第32-33页
  二、 城镇化起步晚、基础薄弱第33页
  三、 政府在城镇化中起主导作用第33页
  四、 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第33-34页
  五、 城镇化以小城市、小城镇为主要形式第34-35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第35-40页
 第一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争论第35-37页
  一、 大城市主导模式第35-36页
  二、 中等城市模式第36页
  三、 小城镇、小城市模式第36-37页
 第二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新思路第37-40页
  一、 政府主导、市场带动和民间参与的城镇化道路第37页
  二、 城镇化和工业化相适应的城镇化道路第37-38页
  三、 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第38页
  四、 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城镇化道路第38-40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产业基础第40-47页
 第一节 城镇化和现代化农业第41-43页
  一、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条件第41-42页
  二、 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42-43页
 第二节 城镇化和现代化工业第43-45页
  一、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第44-45页
  二、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第45页
 第三节 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第45-47页
  一、 服务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第46页
  二、 城镇化是服务业的基础第46-47页
第六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推进方式第47-56页
 第一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体系第47-50页
  一、 发展小城镇第47-48页
  二、 发展小城市第48页
  三、 发展中等城市第48-49页
  四、 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第49页
  五、 发展城市群第49-50页
 第二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空间布局第50-52页
  一、 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第51页
  二、 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第51-52页
  三、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第52页
 第三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规划第52-53页
 第四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的原则第53-56页
  一、 综合权衡第54页
  二、 因地制宜第54页
  三、 协调发展第54页
  四、 推进改革第54-55页
  五、 人文和谐第55-56页
第七章 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建议第56-65页
 第一节 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第56-57页
 第二节 创新城镇化发展理念第57-59页
 第三节 加快我国城镇化制度建设第59-62页
 第四节 转变农村工业化战略第62-63页
 第五节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第63页
 第六节 协调“两个非农化”第63-64页
 第七节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及获奖情况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基于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法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研究--以云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