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绪论第13-28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13-15页
 第二节 选题意义第15-16页
  一、 理论价值第15页
  二、 实践意义第15-16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6-25页
  一、 研究现状第16-24页
  二、 简要评论第24-25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5-28页
  一、 研究思路第25页
  二、 研究方法第25-26页
  三、 研究重难点第26页
  四、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6-28页
第一章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8-56页
 第一节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概念厘定第28-39页
  一、 政治民主第28-32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第32-39页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第39-56页
  一、 政治参与基本理论第40-47页
  二、 技术与民主关系理论第47-52页
  三、 媒介与民主关系理论第52-56页
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第56-81页
 第一节 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原因第56-67页
  一、 网络技术的支撑第56-58页
  二、 现实政治参与困境的挤迫第58-63页
  三、 网络政治参与巨大优势的吸引第63-67页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的演进历程第67-75页
  一、 网络政治参与的肇始时期(1994-2002)第67-68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初步发展时期(2003-2007)第68-70页
  三、 网络政治参与的深入推进时期(2008-现在)第70-75页
 第三节 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机制第75-81页
  一、 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第76页
  二、 以网络空间为平台第76-77页
  三、 以互动为加速器第77-78页
  四、 以虚拟和现实相互作用为运作机制第78-81页
第三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效应第81-114页
 第一节 增进政治表达第81-88页
  一、 互联网激活了民众的表达热情第84-86页
  二、 互联网拓宽了政治表达渠道第86-87页
  三、 互联网扩大了民众的话语权第87-88页
 第二节 优化政治决策第88-97页
  一、 优化议程设置第90-92页
  二、 提升决策透明度第92-97页
 第三节 强化政治监督第97-109页
  一、 网络监督的概念界定第99-102页
  二、 网络监督的特点和优势第102-109页
 第四节 涵育公民文化第109-114页
  一、 中国政治民主发展遭遇臣民文化瓶颈制约第109-111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推动政治文化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型第111-114页
第四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困境第114-132页
 第一节 参与的非平等化第114-118页
  一、 数字鸿沟概述第114-117页
  二、 数字鸿沟危害民主和社会稳定第117-118页
 第二节 参与的非理性化第118-126页
  一、 网络非理性参与的表现第118-120页
  二、 非理性参与的原因第120-124页
  三、 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危害第124-126页
 第三节 参与的可操纵性第126-132页
  一、 参与的可操纵性的表现第126-127页
  二、 参与的可操纵性的原因第127-130页
  三、 参与的可操纵性的危害第130-132页
第五章 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出路第132-160页
 第一节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战略思考第132-143页
  一、 发展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第132-137页
  二、 发展网络政治参与需处理好几种关系第137-143页
 第二节 发展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第143-160页
  一、 消弭数字鸿沟,推进政治参与的平等化第143-148页
  二、 加强电子政府建设,不断提升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第148-155页
  三、 治理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第155-160页
结语第160-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5-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模式:经验、困局与出路--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下一篇:国际债务危机与美国金融霸权之基--塔夫脱“金元外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