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烙印--文革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9-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五节 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历程的梳理 | 第22-40页 |
第一节 "停课闹革命",英语教科书陷入空白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复课闹革命",各自为政自编教科书 | 第24-30页 |
第三节 "批林整风",英语教科书进入短暂的春天 | 第30-34页 |
第四节 "批林批孔",英语教科书再次走向革命 | 第34-40页 |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第40-79页 |
第一节 选材方面 | 第40-51页 |
一、课文体裁 | 第40-43页 |
二、选材主题 | 第43-51页 |
第二节 语言知识 | 第51-70页 |
一、词汇 | 第51-58页 |
二、语音 | 第58-65页 |
三、语法知识 | 第65-70页 |
第三节 语言技能 | 第70-79页 |
一、听力技能 | 第70-71页 |
二、说的技能 | 第71-74页 |
三、读的技能 | 第74-75页 |
四、写的技能 | 第75-79页 |
第四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出版特征 | 第79-96页 |
第一节 封面设计 | 第79-86页 |
一、"红色"课本 | 第79-80页 |
二、图文结合 | 第80-82页 |
三、类同的扉页及封底等设计 | 第82-86页 |
第二节 插图设计 | 第86-92页 |
一、插图数量 | 第87-88页 |
二、插图功能 | 第88-90页 |
三、插图类型 | 第90-91页 |
四、图文配置 | 第91-92页 |
第三节 其他出版特征 | 第92-96页 |
一、开本定位 | 第92-93页 |
二、字型字号设计 | 第93-95页 |
三、教科书的材纸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评价与反思 | 第96-110页 |
第一节 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评价 | 第96-103页 |
一、政治色彩浓厚 | 第96-97页 |
二、编制体系混乱无序 | 第97-101页 |
三、知识体系遭到破坏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反思 | 第103-110页 |
一、必须正确认识英语学科的价值 | 第104-105页 |
二、必须遵循英语教科书编写原则 | 第105-107页 |
三、英语教科书内容构成应当全面 | 第107-108页 |
四、必须加强编写人员的素养 | 第108-109页 |
五、建立完善的英语教科书审查制度 | 第109-110页 |
结语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附录: 研究生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19页 |
后记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