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立体交叉隧道施工与地震动力影响分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工程实例简介 | 第11-13页 |
·国内外既有工程实例简介 | 第11-12页 |
·本文依托工程简介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不足 | 第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铁路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40页 |
·铁路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影响因素统计 | 第23-24页 |
·铁路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影响因素正交试验 | 第24-28页 |
·正交试验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6-28页 |
·正交试验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8-31页 |
·计算程序简介 | 第28页 |
·计算参数 | 第28页 |
·单元类型 | 第28-29页 |
·屈服准则及初始应力场 | 第29-30页 |
·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计算模型 | 第31页 |
·正交试验模型结果分析 | 第31-38页 |
·拱顶位移极差分析 | 第33-35页 |
·隧底隆起极差分析 | 第35页 |
·二衬应力极差分析 | 第35-37页 |
·初支内力极差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铁路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力学影响研究 | 第40-61页 |
·计算工况设计 | 第40-41页 |
·计算模型 | 第4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1-59页 |
·交叉角度 | 第42-48页 |
·隧道净距 | 第48-53页 |
·围岩级别 | 第53-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铁路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影响分区研究 | 第61-72页 |
·隧道近接施工影响分区的判断准则 | 第61-64页 |
·基本准则 | 第61-62页 |
·影响阈值的确定 | 第62-64页 |
·多元非线性拟合 | 第64-67页 |
·拟合函数 | 第64-65页 |
·准备拟合的数据 | 第65-66页 |
·拟合软件简介 | 第66页 |
·拟合结果 | 第66-67页 |
·铁路隧道立体交叉施工影响分区 | 第67-70页 |
·应用实例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立体交叉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72-96页 |
·概述 | 第72页 |
·地震分析基本理论 | 第72-73页 |
·动力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72页 |
·质量矩阵 | 第72-73页 |
·阻尼矩阵 | 第73页 |
·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73页 |
·地震波的选择 | 第73-74页 |
·工况设计 | 第7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4-77页 |
·模型网格 | 第74-75页 |
·计算物理力学参数 | 第75页 |
·边界条件 | 第75-76页 |
·地震波的输入 | 第76页 |
·分析断面与典型位置 | 第76-77页 |
·模态分析 | 第77-78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92页 |
·初支位移分析 | 第78-82页 |
·二衬内力分析 | 第82-90页 |
·围岩大主应力σ_1分析 | 第90-92页 |
·立体交叉隧道地震影响分区初步探讨 | 第92-94页 |
·数值模型与对应工况设计 | 第92-93页 |
·计算结果对比 | 第93页 |
·影响分区的确定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论文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