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隐逸词研究—文学分析兼及社会思想背景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明代隐逸词概述 | 第9-21页 |
第一节 隐逸与隐逸词界定与流变 | 第9-11页 |
一、 隐逸、隐逸词的界定 | 第9页 |
二、 明代以前隐逸词的流变 | 第9-11页 |
第二节 明代隐逸词的分类 | 第11-15页 |
一、 渔樵词 | 第11-12页 |
二、 闲适词 | 第12-13页 |
三、 失意词 | 第13-14页 |
四、 叹世词及游仙词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明代隐逸词的流变 | 第15-21页 |
一、 隐逸词的兴盛期——元末明初词坛 | 第15-16页 |
二、 隐逸词的凋蔽期——永乐、成化词坛 | 第16-17页 |
三、 隐逸词的中兴期——弘治到嘉靖词坛 | 第17-19页 |
四、 隐逸词的衰变期——隆庆到崇祯词坛 | 第19页 |
五、 亡国哀音——明遗民的隐逸词创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明代隐逸词的个性特征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明代隐逸词与宋代隐逸词的比较 | 第21-26页 |
一、 明隐逸词疏旷恣肆,宋隐逸词清空飘逸 | 第21-22页 |
二、 明隐逸词质朴率真,宋隐逸词淡雅蕴藉 | 第22-23页 |
三、 明隐逸词幽雅恬淡,宋隐逸词典雅厚重 | 第23-24页 |
四、 明隐逸词洒脱自适,宋隐逸词闲逸超脱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明隐逸词与宋隐逸词不同的原因 | 第26-28页 |
一、 隐逸文化的不同 | 第26-27页 |
二、 明词曲化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明代隐逸词的弊端 | 第28-32页 |
一、 辞气过盛,失于直露 | 第29页 |
二、 刻意卖弄,失于情致 | 第29-30页 |
三、 俚俗戏谑,失于雅致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明代士人隐逸思想分析 | 第32-46页 |
第一节 元末明初—避世全生之隐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太平盛世之下的“太平逸民”之隐 | 第35-40页 |
一、 中央集权下的“道隐” | 第35-37页 |
二、 隐于市井的“市隐” | 第37-39页 |
三、 “旧瓶装新酒”的儒者之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晚明思想解放下的“通隐” | 第40-43页 |
第四节 国破家亡之后的“感伤之隐”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