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汉源震害异常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高烈度异常 | 第12-13页 |
| ·震害异常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汉源震害现场调查 | 第18-38页 |
| ·汶川特大地震 | 第18-25页 |
| ·地表破裂 | 第18-19页 |
| ·地震动特点 | 第19-22页 |
| ·地震地质灾害 | 第22页 |
| ·地震灾害损失 | 第22-25页 |
| ·汉源县震害调查 | 第25-33页 |
| ·地震应急救援期间的调查结果 | 第25-26页 |
| ·地震科考期间的复核结果 | 第26-33页 |
| ·震害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建筑自振周期分析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输入地震动的确定 | 第38-56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常用的方法 | 第38-40页 |
| ·比例法 | 第38页 |
| ·数值方法 | 第38-39页 |
| ·地震动记录的匹配方法 | 第39-40页 |
| ·发震断层下盘衰减关系 | 第40-48页 |
| ·选取数据及台站介绍 | 第40-41页 |
| ·衰减模型 | 第41-43页 |
| ·水平向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 | 第43-45页 |
| ·绝对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 第45-48页 |
| ·合成输入地震动 | 第48-50页 |
| ·强震记录反演 | 第50-54页 |
| ·强震台站的选取 | 第50-51页 |
| ·台站场地条件 | 第51-52页 |
| ·基岩地震动的确定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土层结构对震害异常的影响 | 第56-70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汉源土层结构 | 第56-62页 |
| ·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 ·场地条件勘察 | 第57-60页 |
| ·土动力学参数 | 第60-62页 |
|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 第62-66页 |
| ·表层土厚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卵石层埋深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卵石层厚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 ·剪切波速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土层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地形效应对震害异常影响 | 第70-86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汉源地形地貌特征 | 第70-71页 |
| ·地形效应计算方法 | 第71-73页 |
|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73-75页 |
| ·地形效应的影响 | 第75-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断裂构造对震害异常的影响 | 第86-100页 |
| ·引言 | 第86-87页 |
| ·汉源断裂构造概况 | 第87-90页 |
|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 | 第90-91页 |
| ·计算结果 | 第91-99页 |
| ·断裂破碎带的影响 | 第91-94页 |
| ·九襄断裂的影响 | 第94-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 ·结论 | 第100-102页 |
| ·主要创新成果 | 第102页 |
| ·以后工作展望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第112-113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