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小麦 | 第10-11页 |
·小麦产区分布 | 第10-11页 |
·小麦分类 | 第11页 |
·小麦胚芽 | 第11-14页 |
·小麦胚芽的营养成分及功能成分 | 第12-13页 |
·小麦胚芽综合利用 | 第13-14页 |
·小麦胚芽油 | 第14-19页 |
·小麦胚芽油营养功能 | 第14-15页 |
·小麦胚芽油提取工艺 | 第15-19页 |
·测定方法 | 第19-21页 |
·气相色谱概念及原理 | 第19页 |
·气相色谱技术的特点 | 第19页 |
·气相色谱系统的组成及基本操作 | 第19-21页 |
·微胶囊技术 | 第21-25页 |
·微胶囊技术概念及原理 | 第21页 |
·微胶囊化方法 | 第21-25页 |
第二章 超临界 CO_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试验研究 | 第25-33页 |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试验操作原理与方法 | 第25-28页 |
·超临界 CO_2流体萃取法原理 | 第25页 |
·小麦胚芽油的超临界 CO_2萃取方法 | 第25-26页 |
·超临界 CO_2萃取分离小麦胚芽油的试验操作方法 | 第26-27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7页 |
·正交试验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萃取压力对超临界 CO_2萃取小麦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萃取温度对超临界 CO_2小麦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萃取时间对超临界 CO_2小麦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0页 |
·正交试验 | 第30-31页 |
·验证试验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气相色谱分析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 | 第33-4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超临界 CO_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 | 第33页 |
·气相色谱分析油样前处理 | 第33-34页 |
·气相色谱条件 | 第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气相色谱分析高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 | 第34-35页 |
·气相色谱分析中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 | 第35-37页 |
·气相色谱分析低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 | 第37-38页 |
·三种筋度小麦胚芽油脂肪酸成分对比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试验研究 | 第40-51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0页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方法 | 第40-41页 |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的效果评定方法 | 第41页 |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单因素试验 | 第41-42页 |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正交优化试验 | 第42页 |
·小麦胚芽油微胶囊产品微观结构的电镜观察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的配比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芯材添加量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总固形物含量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正交优化试验 | 第46-47页 |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产品的感官状态评价 | 第47-48页 |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产品微观结构 | 第48-50页 |
·验证试验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