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22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 | 第13-17页 |
·设定地震确定方法研究 | 第17-21页 |
·我国设定地震确定方法的发展 | 第21-22页 |
·本文的工作安排 | 第22-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工作安排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第26-42页 |
·我国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发展和原则 | 第26-31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我国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 | 第27-30页 |
·我国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 第30-31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的关键环节 | 第31-37页 |
·地震统计区划分及活动性参数确定 | 第31-32页 |
·潜在震源区划分及活动性参数确定 | 第32-35页 |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 第35-37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表述 | 第37-39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 | 第37-38页 |
·概率一致反应谱 | 第38-39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局限性 | 第39-42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 第39-40页 |
·反应谱的局限性 | 第40页 |
·概率一致谱的局限性 | 第40-41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局限性的解决途径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及破坏 | 第42-62页 |
·结构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42-56页 |
·动力计算与动力自由度 | 第42-44页 |
·单自由度体系 | 第44-51页 |
·多自由度体系 | 第51-54页 |
·反应谱理论 | 第54-56页 |
·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与地震破坏 | 第56-59页 |
·振型分解法 | 第56-57页 |
·典型工程结构的动力反应特征 | 第57-58页 |
·典型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地震动幅值、频谱及持时 | 第59-60页 |
·对工程结构地震反应的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设定地震及其确定原则 | 第62-77页 |
·设定地震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 第62-66页 |
·设定地震的概念 | 第62-63页 |
·进行设定地震分析的必要性 | 第63-66页 |
·设定地震的确定原则 | 第66-70页 |
·设定地震目标地震动的选择 | 第66-67页 |
·设定地震的确定单元的选择 | 第67-68页 |
·基于构造的设定地震数量的确定 | 第68-69页 |
·设定地震参数对于衰减关系离散性的考虑 | 第69-70页 |
·最大贡献地震与平均影响地震的对比 | 第70-77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分解 | 第70-71页 |
·平均影响地震与最大贡献地震的比较 | 第71-75页 |
·平均影响地震与最大贡献地震的比较结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解的计算方法 | 第77-88页 |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CPSHA90算法 | 第77-82页 |
·单一潜源给定震级m时单次地震的危险性计算 | 第77-79页 |
·场点总的地震危险性叠加 | 第79-81页 |
·衰减关系的不确定性校正 | 第81页 |
·CPSHA90算法的不足 | 第81-82页 |
·空间上离散点对场点地震动超越概率的计算 | 第82-86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原理 | 第82-83页 |
·衰减关系不确定性的考虑 | 第83-86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算法与设定地震参数确定的关系 | 第86-88页 |
·两种算法的差异 | 第86-87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解算法 | 第87-88页 |
第六章 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对设定地震确定影响分析 | 第88-111页 |
·引言 | 第88-89页 |
·衰减关系不确定性校正原理及理论分析 | 第89-95页 |
·衰减关系不确定性校正原理 | 第89-90页 |
·ε_(max)对P_(A|E)影响的数学分析 | 第90页 |
·ε_(max)对P_(P|E)影响的案例分析 | 第90-94页 |
·影响特征分析 | 第94-95页 |
·不同构造环境下ε_(max)的影响分析 | 第95-103页 |
·场点概况 | 第95页 |
·计算方案及结果 | 第95-103页 |
·影响特征分析 | 第103页 |
·地震动离散特征分析 | 第103-108页 |
·地震动离散的考虑及影响 | 第103-104页 |
·地震动数据库及离散分析方案 | 第104-105页 |
·地震动离散检验 | 第105-108页 |
·地震动离散特征分析 | 第108页 |
·衰减关系不确定性校正原则和范围的结论 | 第108-111页 |
第七章 基于四代图的华北地区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及地震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影响分析 | 第111-152页 |
·潜在震源区方案及衰减关系 | 第111-117页 |
·潜在震源区方案 | 第111-116页 |
·衰减关系 | 第116-117页 |
·基于四代图潜源方案的总体设定地震特征 | 第117-145页 |
·计算方案 | 第117-118页 |
·基于地质所方案的总体设定地震分布特征 | 第118-125页 |
·基于地球物理所方案的总体设定地震分布特征 | 第125-130页 |
·基于分析预报中心方案的总体设定地震分布特征 | 第130-135页 |
·基于三代图方案的总体设定地震分布特征 | 第135-139页 |
·基于综合方案的总体设定地震分布特征 | 第139-144页 |
·华北地区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点分析 | 第144-145页 |
·不同地震活动性模型总体设定地震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145-150页 |
·分析方案 | 第145-146页 |
·设定地震参数不确定性特征 | 第146-150页 |
·分析结论 | 第150-152页 |
第八章 基于五代图模型的全国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52-207页 |
·潜在震源区模型及衰减关系 | 第152-158页 |
·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 | 第152-155页 |
·地震活动性参数模型 | 第155-156页 |
·地震动衰减关系 | 第156-158页 |
·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58-191页 |
·计算方案 | 第158-159页 |
·基于PGA的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59-167页 |
·基于Sa0.2的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67-175页 |
·基于Sa1.0的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75-183页 |
·基于Sa2.0的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83-191页 |
·总体设定地震参数的分区特征 | 第191-200页 |
·分区划分原则 | 第191页 |
·东部强震活动区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91-193页 |
·东部中强地震活动区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93-195页 |
·新疆地区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95-196页 |
·川藏地区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196-198页 |
·不同地区总体设定地震参数特征的共性与差异 | 第198-200页 |
·华北地区总体设定地震参数与四代图的对比分析 | 第200-207页 |
·对比分析方案 | 第200-201页 |
·基于PGA的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对比分析 | 第201-204页 |
·基于Sa2.0的总体设定地震参数对比分析 | 第204-206页 |
·对比分析结论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6-207页 |
第九章 考虑构造的设定地震特征分析 | 第207-243页 |
·基于构造的设定地震数量分析 | 第207-216页 |
·设定地震数量的总体宏观特征 | 第207-210页 |
·设定地震数量随潜源累计贡献率的变化情况 | 第210-212页 |
·设定地震数量的地区性差异 | 第212-216页 |
·地震动贡献来源分析 | 第216-227页 |
·高频地震动的贡献来源分析 | 第216-220页 |
·低频地震动的贡献来源分析 | 第220-225页 |
·高频和低频地震动的贡献来源的差异 | 第225-227页 |
·基于构造的设定地震震级 | 第227-235页 |
·高频地震动设定地震震级的统计及分布特征 | 第227-231页 |
·低频地震动设定地震震级的统计及分布特征 | 第231-235页 |
·基于构造的设定地震距离 | 第235-238页 |
·设定地震距离的统计特征 | 第235-236页 |
·不同风险水平地震动第一贡献潜源差异的统计及分布特征 | 第236-238页 |
·基于构造的设定地震标准差系数 | 第238-241页 |
·设定地震标准差系数的统计特征 | 第238-239页 |
·设定地震标准差系数与震级及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9-241页 |
·结论 | 第241-243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43-253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243-250页 |
·相关理论基础与设定地震确定原则方法的确定 | 第243-246页 |
·设定地震参数确定方法与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246-248页 |
·我国大陆地区设定地震参数分布特征 | 第248-250页 |
·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250-253页 |
·如何基于工程结构特点确定设定地震的目标反应谱值 | 第250-251页 |
·如何确定基于设定地震的输入地震动参数 | 第251页 |
·深入研究地震动离散特征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1-252页 |
·完善地震活动性空间离散化-衰减关系逐点校正算法 | 第252-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61页 |
致谢 | 第261-262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经历 | 第262-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