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导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 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 第11页 |
2. 技师能力类型发生的较大变化 | 第11-12页 |
3. 技师培养方式的发展趋向 | 第12-14页 |
4. 积极探索培养预备技师的教学模式和体系 | 第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2. 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3. 经验总结法 | 第16-17页 |
二、技师培养的现状 | 第17-23页 |
(一)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结构 | 第17页 |
(二) 技师与预备技师的主要区别 | 第17-18页 |
(三) 预备技师的职业资格定位标准 | 第18-19页 |
1. 预备技师的职业定位 | 第18页 |
2. 预备技师的职业能力 | 第18-19页 |
3. 预备技师的专业特征 | 第19页 |
4. 预备技师的文化基础 | 第19页 |
(四) 培养预备技师的实践成果 | 第19-23页 |
1. 技师学院成为培养预备技师的主要力量 | 第19-20页 |
2. 预备技师的培养类型 | 第20页 |
3. 培养预备技师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 | 第20-23页 |
三、预备技师的培养模式 | 第23-31页 |
(一) 培养模式的概念 | 第23页 |
(二) 预备技师的培养模式 | 第23-31页 |
1. 构建学制式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23页 |
2. 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的依据 | 第23-24页 |
3. 预备技师的培养目标 | 第24-25页 |
4. 预备技师的培养主体和对象 | 第25-26页 |
5. 预备技师的培养内容 | 第26-27页 |
6. 预备技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 第27-28页 |
7. 预备技师培养的组织形式 | 第28-30页 |
8. 预备技师培养的评价体系 | 第30-31页 |
四、构建预备技师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 第31-42页 |
(一) 预备技师专业的设置 | 第31页 |
1. 坚持按就业导向设置教学专业的办学原则 | 第31页 |
2. 预备技师的工种名称与相近的学历专业名称相衔接 | 第31页 |
(二) 预备技师培养目标的定位 | 第31-32页 |
(三) 预备技师的教学课程设置与进程安排 | 第32-35页 |
1. 预备技师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的原则 | 第32页 |
2. 教学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依据 | 第32-35页 |
(四) 预备技师的教学方法 | 第35-36页 |
1. 项目教学法 | 第35页 |
2. 双导师制一体化教学 | 第35页 |
3. 工作任务驱动式学习 | 第35-36页 |
(五) 预备技师的考核鉴定 | 第36-42页 |
1. 预备技师考核模式的总体设想 | 第36-37页 |
2. 预备技师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的设置 | 第37页 |
3. 预备技师的考核鉴定(以维修电工为例) | 第37-39页 |
4. 预备技师培养和考核的特点 | 第39-40页 |
5. 培养预备技师取得的成果 | 第40-42页 |
五、预备技师培养中的问题和建议 | 第42-45页 |
(一) 预备技师培养中的问题 | 第42-43页 |
1. 教师的问题 | 第42页 |
2. 教材的问题 | 第42页 |
3. 实习设备、实训场地的问题 | 第42页 |
4. 预备技师的社会待遇问题 | 第42-43页 |
(二) 预备技师培养中的建议 | 第43-45页 |
1. 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 | 第43页 |
2. 建立预备技师课程教材的开发体系 | 第43-44页 |
3. 建立预备技师的职业资格考核鉴定标准 | 第44页 |
4. 建立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多方投入保障体制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