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考虑风挡的CRH380A高速列车隧道内会车时的空气动力效应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绪论第11-17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7页
2 数学物理模型与数值计算方法第17-47页
   ·隧道内列车周围空气流动特性第17-18页
   ·物理问题描述第18页
   ·数学模型第18-28页
     ·流动控制基本方程第19页
     ·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第19-21页
     ·湍流流动的雷诺时均方程第21-24页
     ·湍流模型控制方程第24-25页
     ·近壁面处理方法第25-28页
   ·湍流流场计算的有限容积法第28-34页
     ·流体通用控制方程第28页
     ·流场积分控制方程第28-29页
     ·时间离散第29-30页
     ·空间离散第30-31页
     ·源项及边界条件的处理第31-32页
     ·PISO 算法第32页
     ·代数方程的迭代求解第32-33页
     ·迭代求解的收敛判据第33-34页
   ·动网格技术第34-45页
     ·动网格的分类第34-35页
     ·滑移网格技术第35-43页
     ·动网格信息交换第43-44页
     ·网格的添加与删除第44-45页
   ·小结第45-47页
3 网格划分第47-64页
   ·列车模型与计算区域第47-53页
     ·列车模型及其特点第47-48页
     ·隧道几何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开阔空间的形状和尺寸第49-50页
     ·开阔空间的形状和尺寸第50-53页
   ·主要几何特征的捕捉方法第53-58页
     ·网格划分的整体策略第53-54页
     ·计算区域整体形状的捕捉方法第54页
     ·隧道形状的捕捉方法第54页
     ·列车形状捕捉及周围区域的网格划分方法第54-55页
     ·列车风挡处网格划分方法第55-56页
     ·Attach 面形状构造和确定第56-57页
     ·多块网格划分方案第57-58页
   ·网格分辨率第58-60页
     ·Attach 面形状构造和确定第58页
     ·列车表面网格尺度第58页
     ·时间步长 t 和添加删除网格步长 x第58-60页
     ·添加、删除网格尺度第60页
   ·网格划分结果示例第60-63页
   ·小结第63-64页
4 方法验证和结果分析第64-197页
   ·计算模型和定解条件第64-68页
     ·计算区域和网格划分第64页
     ·定解条件第64-67页
     ·计算资源使用情况第67-68页
   ·数值方法验证第68-73页
     ·ICE2 高速列车通过短隧道的结果验证第68-71页
     ·ICE2 高速列车隧道不等速会车结果验证第71-73页
     ·CRH380A 高速列车等速会车的结果验证第73页
   ·列车隧道内交会的压力波特性第73-106页
     ·典型车辆的压力波特性第74-88页
     ·头车头部压力特性第88-95页
     ·尾车尾部压力波特性第95-102页
     ·头车与尾车压力特性比较第102-106页
   ·列车车体周向压力系数的变化特性第106-110页
     ·头车的周向压力系数第106-107页
     ·中间车的周向压力系数第107-108页
     ·尾车的周向压力系数第108-109页
     ·观测列车与对向列车周向压力系数对比第109页
     ·观测列车不同时刻周向压力系数对比第109-110页
   ·会车压力波形成与机理分析第110-143页
     ·头头交会过程第110-121页
     ·头尾交会过程第121-132页
     ·尾尾交会过程第132-141页
     ·会车过程三维视图第141-143页
   ·隧道内不同位置压力波特性第143-154页
     ·非交会区域典型测点的压力波特性及分析第143-145页
     ·交会区域典型测点的压力波特性及分析第145-150页
     ·交会区域与非交会区域的比较第150-152页
     ·列车三维效应影响区域分析第152-154页
   ·风挡对压力波的影响第154-159页
     ·风挡对车辆典型测点压力的影响第154-155页
     ·风挡对周向压力系数的影响第155-157页
     ·风挡处流场特征第157-159页
   ·列车交会的气动特性第159-178页
     ·气动力和力矩的定义第160-161页
     ·典型车辆的气动力及力矩的时间历程曲线第161-168页
     ·不同车厢气动力及力矩比较第168-169页
     ·两列车气动力及力矩的比较第169-177页
     ·列车交会过程气动力及力矩特性第177-178页
   ·有无风挡的气动力及力矩特性比较第178-182页
   ·速度对交会压力波特性的影响第182-186页
     ·速度对典型车辆的压力波特性的影响第182-184页
     ·速度对列车鼻部的压力波特性影响第184-186页
   ·速度对交会下的气动力及力矩的影响第186-190页
   ·不同壁面函数的空气动力特性比较第190-196页
     ·典型车辆的压力波比较第190-191页
     ·对整车气动力及力矩的影响第191-192页
     ·对头车影响比较第192-194页
     ·对中间车影响比较第194-195页
     ·对尾车影响比较第195-196页
   ·小结第196-197页
结论第197-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02页
主要符号表第202-2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课题第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列车运行信息检测与融合研究
下一篇:钢轨磨耗数据分析与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