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第13-14页 |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生物学分类地位 | 第14页 |
·病毒粒子结构 | 第14-15页 |
·IBV的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结构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国内外的流行情况 | 第17-21页 |
·国外流行情况 | 第17-19页 |
·国内流行情况 | 第19-21页 |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蛋白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M蛋白结构研究 | 第21页 |
·M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21页 |
·M蛋白抗原表位研究 | 第21-22页 |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22-26页 |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概述 | 第22-23页 |
·IBV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IBV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IBV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进展 | 第24-25页 |
·IBV单克隆抗体的前景 | 第25-26页 |
6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第27-55页 |
1 试验的材料和方法 | 第27-39页 |
·病毒株、细胞及实验动物 | 第27页 |
·试验仪器 | 第27-28页 |
·主要试验试剂 | 第28页 |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8-30页 |
·抗原制备 | 第30页 |
·动物免疫 | 第30-31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1-33页 |
·病毒最佳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31-32页 |
·血清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32页 |
·酶标抗体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32页 |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32页 |
·封闭条件的确定 | 第32页 |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32-33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3-37页 |
·免疫BALB/c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33页 |
·细胞制备 | 第33-34页 |
·细胞融合 | 第34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34-35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 | 第35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冻存与复苏 | 第35页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 第35-36页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36-37页 |
·杂交瘤细胞及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 第37-39页 |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鉴定 | 第37-38页 |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抗体的ELISA效价测定 | 第38页 |
·稳定性测定 | 第38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38-39页 |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第39页 |
·单克隆抗体与不同IBV毒株的交叉反应性 | 第39页 |
2 结果 | 第39-50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39-40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40-43页 |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血清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41页 |
·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42页 |
·封闭条件的确定 | 第42页 |
·阴阳临界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BALB/c小鼠的免疫结果 | 第43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3-47页 |
·饲养细胞、SP2/0细胞及脾细胞的制备 | 第43-44页 |
·细胞融合与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44-45页 |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 | 第45页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 第45-46页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46-47页 |
·杂交瘤细胞及单克隆抗体特性鉴定 | 第47-50页 |
·抗体亚型鉴定 | 第47页 |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抗体的ELISA效价测定 | 第47-48页 |
·传代稳定性测定 | 第48-49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49页 |
·单抗的特异性鉴定 | 第49-50页 |
·单抗与不同IBV毒株的交叉反应性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4页 |
·动物免疫过程 | 第50-51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1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1-52页 |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52-53页 |
·潜在应用 | 第53-54页 |
4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