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城乡均衡发展政策对公民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与文章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基本公共服务的涵义 | 第20-22页 |
·公共服务的概念 | 第20-21页 |
·中国化的公共服务的三种观点 | 第21页 |
·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 | 第21-22页 |
·均衡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旧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 第22页 |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与均等化学说 | 第22-23页 |
·均衡发展的三个层次 | 第23页 |
·公共政策理论 | 第23-25页 |
·公共政策的涵义与性质 | 第23-24页 |
·层级式与扁平式的政策 | 第24页 |
·公共服务政策的五个动态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满意度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三种主要的满意度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顾客满意度理论与国外公共服务满意度 | 第26页 |
·我国的运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本模型 | 第27-37页 |
·变量的设计 | 第27-32页 |
·因变量——公共服务满意度 | 第27-30页 |
·自变量——非均衡感知 | 第30-32页 |
·提供公共服务经验的非均衡和公共管理能力非均衡 | 第30-31页 |
·几种非均衡分析的视角比较 | 第31-32页 |
·两类非均衡的感知 | 第32页 |
·公平与非均衡的关系 | 第32-33页 |
·公平感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 第33-34页 |
·提出假设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数据采集 | 第37-48页 |
·公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数据采集 | 第37-38页 |
·城乡均衡发展政策数据采集 | 第38-47页 |
·政策的分类 | 第38-40页 |
·层级式维度 | 第38-39页 |
·扁平式维度 | 第39页 |
·动态发展维度 | 第39-40页 |
·前提假定一:政策的有效执行 | 第40页 |
·前提假定二:政策与其执行效果可被感知 | 第40页 |
·30 个城市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数据的采集 | 第40-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 | 第48-63页 |
·数据的处理与相关性检验 | 第48-53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48-50页 |
·描述性分析 | 第50-51页 |
·皮尔逊相关相关性分析 | 第51-53页 |
·26 个城市一般模型的估计 | 第53-56页 |
·相关政策与满意度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相关省、市两级政策与满意度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4 个直辖市的一般分析 | 第56-57页 |
·26 个城市的省、市政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60页 |
·20 个省会城市的一般分析 | 第57-58页 |
·6 个计划单列城市、经济特区的一般分析 | 第58-60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优化与对策建议 | 第63-68页 |
·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优化 | 第63-65页 |
·公共服务相关制度的创新 | 第64页 |
·公共服务供给、管理、发展分工结构的合理化 | 第64-65页 |
·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 第65页 |
·对策建议 | 第65-67页 |
·加大对城乡公共服务的关注度 | 第66页 |
·按公民需求科学制定公共服务政策 | 第66页 |
·有效执行公共服务政策 | 第66-67页 |
·提高基层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第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