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玉米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页 |
·玉米倒伏特点的研究 | 第9-10页 |
·玉米茎秆抗倒伏的研究 | 第10-12页 |
·玉米茎秆倒伏对产量和植株外部形态特征影响的研究 | 第10-11页 |
·玉米茎秆抗倒伏力学特征的研究 | 第11页 |
·茎秆化学组分和解剖特征与茎秆强度关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蔗糖代谢关键酶的研究 | 第12-14页 |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研究 | 第12页 |
·蔗糖合成酶(SS)的研究 | 第12-14页 |
·玉米品种选育的研究 | 第14页 |
·种植密度对玉米抗逆性的研究 | 第14-15页 |
·玉米密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17-21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供试土壤 | 第17页 |
·玉米郑单958 | 第17页 |
·玉米浚单20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20页 |
·试验材料的种植 | 第17-18页 |
·土壤基本农化性质测定 | 第18页 |
·倒伏调查 | 第18页 |
·主要生物性状 | 第18页 |
·茎粗系数和穗位系数的测定 | 第18页 |
·干物质的量的测定 | 第18页 |
·茎秆外皮穿刺强度的测定 | 第18-19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9-20页 |
·蔗糖转化关键酶的测定 | 第19页 |
·代谢指标的测定 | 第19-20页 |
·抗逆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0页 |
·产量性状 | 第20页 |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40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的倒伏程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不同处理对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2-29页 |
·不同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第22-23页 |
·基部各节间茎粗系数的变化 | 第23-26页 |
·不同处理穗位系数的变化 | 第26-27页 |
·茎秆干物质量的积累 | 第27-29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外皮穿刺强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生理性状的影响 | 第30-37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蔗糖转化关键酶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蔗糖合成酶(SS)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代谢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中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抗逆性的影响 | 第34-37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中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茎秆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群体对夏玉米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 第37-4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适宜的密度和种植方式可改善两个夏玉米品种的外部形态特征 | 第40页 |
·适宜的密度和种植方式可改善两个夏玉米品种茎杆的化学组分 | 第40-41页 |
·适宜的密度和种植方式可提高两个夏玉米品种茎杆的生理活性 | 第41页 |
·适宜的密度和种植方式可提高两个夏玉米品种的抗逆性 | 第41-42页 |
·适宜的密度和种植方式可改善两个夏玉米品种的生物力学性状 | 第42页 |
·不同玉米品种、种植方式、密度间茎秆抗倒伏综合比较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ABSTRACT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