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 第14-28页 |
(一) 精神医学上精神障碍的概念和范围 | 第14-16页 |
(二) 刑法学上精神障碍的概念和范围 | 第16-18页 |
(三) 精神障碍的症状、原因和分类 | 第18-23页 |
1. 精神障碍的症状 | 第18-20页 |
2. 精神障碍的原因 | 第20-22页 |
3. 精神障碍的分类 | 第22-23页 |
(四)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本质 | 第23-24页 |
(五)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历史沿革 | 第24-28页 |
1. 外国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历史沿革 | 第24-26页 |
2. 中国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二、关于确定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的比较 | 第28-34页 |
(一) 生物学标准 | 第28-29页 |
(二) 心理学标准 | 第29-31页 |
1. 心理状态标准 | 第30页 |
2. 心理状态——心理结果标准 | 第30页 |
3. 心理学标准与折衷标准混合立法方式 | 第30-31页 |
(三) 折衷(混合)标准 | 第31-34页 |
三、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等级划分的比较 | 第34-38页 |
(一) 二分制 | 第34-35页 |
(二) 三分制 | 第35-38页 |
四、关于刑事责任能力法定标准的具体规定方式的比较 | 第38-48页 |
(一) 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关系 | 第38-40页 |
1. 单一制 | 第38-39页 |
2. 择一制 | 第39页 |
3. 齐备制 | 第39-40页 |
(二)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标准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标准的关系 | 第40-42页 |
1. 同制的规定方式 | 第40-41页 |
2. 异质的规定方式 | 第41-42页 |
(三) 我国刑法规定的变化及其评价 | 第42-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