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2页 |
·黑木耳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名称及分类地位 | 第12页 |
·形态结构 | 第12页 |
·生活史 | 第12-13页 |
·黑木耳生长所需的条件 | 第13-14页 |
·黑木耳的价值 | 第14-16页 |
·食用价值 | 第14-15页 |
·药用价值 | 第15页 |
·经济价值 | 第15-16页 |
·黑木耳人工栽培的历史及现状 | 第16页 |
·黑木耳菌种选育的概况 | 第16-18页 |
·人工选择育种 | 第17页 |
·杂交育种 | 第17页 |
·诱变育种 | 第17页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第17-18页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8页 |
·黑木耳菌种鉴定的概况 | 第18-20页 |
·经典鉴定方法 | 第18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18-20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的优化 | 第22-39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3页 |
·试验设计 | 第23-27页 |
·高原袋料地栽黑木耳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第23-25页 |
·运用简易灭菌锅高原灭菌时间的选择 | 第25页 |
·菌丝体培育阶段最适温度的选择 | 第25-26页 |
·最适栽培时间的选择 | 第26页 |
·划口数量和划口形状与黑木耳产量和商品性能的关系 | 第26-27页 |
·试验过程 | 第27-30页 |
·栽培菌种的制备 | 第27-29页 |
·田间管理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培养基优化结果 | 第30-34页 |
·不同灭菌时间菌袋染菌率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不同养菌温度对栽培种污染和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栽培时间菌袋染菌率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不同划口形状和不同划口数量对产量和商品性能影响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适合林芝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筛选 | 第39-50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39-40页 |
·试验菌株 | 第40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PDA 培养基的配置 | 第41页 |
·野生菌株的分离及纯化 | 第41页 |
·拮抗试验 | 第41-42页 |
·菌丝长势、长速对比试验 | 第42页 |
·栽培出耳试验 | 第42-43页 |
·示范推广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各优良野生菌株拮抗反应分析 | 第43-45页 |
·在各级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比较分析 | 第45页 |
·各菌株在三级培养基上长速比较 | 第45-46页 |
·出耳产量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子实体商品性能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示范栽培结果分析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优良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50-62页 |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试验所需仪器 | 第50-51页 |
·供试菌株 | 第51页 |
·试验所需试剂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56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51-52页 |
·目的片段扩增与纯化 | 第52-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西藏 6 号和西藏 7 号菌株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6页 |
·西藏 6 号和西藏 7 号菌株扩增结果 | 第56-57页 |
·西藏 6 号和西藏 7 号菌株扩增后阳性克隆子的筛选 | 第57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林芝地区袋料地栽黑木耳的推广与效益分析 | 第62-67页 |
·举办培训班大力推广高原袋料地栽黑木耳技术 | 第62-63页 |
·项目实施与成果推广 | 第63-64页 |
·总体成效 | 第64-67页 |
·经济效益 | 第64-65页 |
·社会效益 | 第65页 |
·生态效益 | 第65-67页 |
第6章 讨论 | 第67-69页 |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的优化 | 第67页 |
·适合林芝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筛选 | 第67-68页 |
·优良野生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68-6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