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我国台湾地区认罪协商制度的立法背景 | 第9-14页 |
(一) 刑事诉讼结构的转变 | 第9-11页 |
(二) 司法实务的压力 | 第11-12页 |
(三) 实务中有关认罪协商的司法实践 | 第12-14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认罪协商制度的内容 | 第14-19页 |
(一) 认罪协商的阶段 | 第14页 |
(二) 认罪协商的前提条件 | 第14-15页 |
(三) 协商程序适用范围 | 第15-17页 |
(四) 协商程序中的保障 | 第17-18页 |
(五) 协商程序之效果及撤销、撤回 | 第18页 |
(六) 协商判决的上诉问题 | 第18-19页 |
三、 台湾认罪协商制度与美国辩诉交易的区别 | 第19-27页 |
(一) 协商的时间不同 | 第19-20页 |
(二) 协商的范围不同 | 第20-22页 |
(三) 被害人参与程度不同 | 第22-24页 |
(四) 程序要件的限制 | 第24页 |
(五) 量刑的协商效力不同 | 第24-25页 |
(六) 检察官撤销协商协议的时间不同 | 第25-27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认罪协商与意大利辩诉交易制度的差异 | 第27-32页 |
(一) 认罪协商程序开启前提条件的差异 | 第27-28页 |
(二) 协商范围及量刑范围的不同 | 第28页 |
(三) 参与协商的主体不同 | 第28-30页 |
(四) 向法官请求适用认罪协商程序条件及主体不同 | 第30-32页 |
五、 我国台湾地区认罪协商制度评析 | 第32-40页 |
(一) 我国台湾地区认罪协商的优越之处 | 第32-34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认罪协商制度运行中的困境 | 第34-40页 |
六、 台湾地区认罪协商制度对大陆的启示 | 第40-47页 |
(一) 构建我国认罪协商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40-42页 |
(二) 构建我国的认罪协商制度 | 第42-44页 |
(三) 认罪协商制度的配套措施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