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植物可溶性糖分的研究 | 第12-15页 |
| ·大蒜糖分的研究 | 第15-17页 |
| ·大蒜干物质积累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23页 |
| ·干物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22页 |
| ·可溶性糖提取及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 第3章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 第24-32页 |
| ·各器官干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4-27页 |
| ·根干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4-25页 |
| ·鳞茎干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5-26页 |
| ·假茎干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 ·叶干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7页 |
| ·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 第27-29页 |
| ·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4章 可溶性糖积累分配规律 | 第32-41页 |
| ·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的研究 | 第32-36页 |
| ·根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 ·鳞茎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 ·假茎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 ·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 ·各器官可溶性糖积累的动态变化 | 第36-38页 |
| ·可溶性糖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5章 各器官可溶性糖的组分及其含量分析 | 第41-52页 |
| ·各器官可溶性糖组分及其含量动态 | 第41-46页 |
| ·根可溶性糖组分及其含量动态 | 第41-42页 |
| ·鳞茎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动态 | 第42-44页 |
| ·假茎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动态 | 第44-45页 |
| ·叶片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动态 | 第45-46页 |
| ·各器官可溶性糖各组分的构成比分析 | 第46-50页 |
| ·根可溶性糖各组分的构成比 | 第46-47页 |
| ·鳞茎可溶性糖各组分的构成比 | 第47-48页 |
| ·假茎可溶性糖各组分的构成比 | 第48-49页 |
| ·叶片可溶性糖各组分的构成比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6章 干物质、可溶性糖组分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8页 |
| ·干物质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 | 第52-53页 |
| ·主要可溶性糖组分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 | 第53-56页 |
| ·果聚糖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 ·蔗糖与可溶性总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页 |
| ·葡萄糖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 ·果糖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8-65页 |
| ·全生育期各器官中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分析 | 第58-59页 |
| ·全生育期各器官中可溶性糖积累与分配规律分析 | 第59-61页 |
| ·全生育期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分含量及其组分分析 | 第61-63页 |
| ·干物质积累、可溶性糖组分与可溶性糖积累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