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快速流态化的定义 | 第12-14页 |
·快速流态化的操作特点 | 第14-16页 |
·快速流态化的优缺点 | 第16-17页 |
·快速流化床的工业应用 | 第17-18页 |
·国内外快速流化床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8-29页 |
·一维轴向流动模型 | 第19-22页 |
·环-核流动模型 | 第22-26页 |
·局部结构模型 | 第26-28页 |
·多维流体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课题提出和意义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符号说明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第二章 快速流化床统一模型的思路分析 | 第41-59页 |
·快速流化床相关现象及动力学参数介绍 | 第41-51页 |
·快速流态化形成的最小固体流率 | 第41-42页 |
·噎塞现象的判据 | 第42-45页 |
·颗粒流体间相互作用 | 第45-47页 |
·颗粒团聚物 | 第47-49页 |
·高密度快速流化床 | 第49页 |
·床层固含率的轴向分布 | 第49-51页 |
·构建本模型的思路分析 | 第51-5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52-53页 |
符号说明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第三章 快速床动力学统一模型 | 第59-91页 |
·引言 | 第59页 |
·快速床动力学统一模型的构建 | 第59-70页 |
·基本假设与物理模型 | 第59-65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5-70页 |
·快速床上部稀相和下部浓相固含率的预报 | 第70-78页 |
·团聚物影响下上升稀相的受力分析 | 第70-72页 |
·颗粒团聚物影响下等效管径的确定 | 第72-73页 |
·上部稀相固含率的预报 | 第73-76页 |
·下部浓相固含率的预报 | 第76-78页 |
·高密度流化床的预报 | 第78-85页 |
·颗粒团聚物的受力分析 | 第78-80页 |
·团内滑移速度的二次调整 | 第80-81页 |
·气相有效速度系数的修正 | 第81-82页 |
·本模型的高密度流化床参数求解及实验验证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页 |
符号说明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四章 模型参数的机理性预测与子模型优化 | 第91-117页 |
·引言 | 第91页 |
·模型参数 n 的机理性预测 | 第91-98页 |
·A 型噎塞预报公式的再相关 | 第98-102页 |
·团聚物尺寸关联式无因次重建 | 第102-105页 |
·模型预报与文献实验结果的综合比较 | 第105-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统一模型的完整性——固含率轴向分布和最小固体流率的预报 | 第117-144页 |
·引言 | 第117页 |
·底部浓相床层形成的确定 | 第117-122页 |
·经典快速床浓相区高度的扬析关联 | 第122-123页 |
·过渡区段动量平衡高度的计算 | 第123-126页 |
·快速床过渡段函数参数的计算及预报 | 第126-130页 |
·快速床颗粒固含率轴向分布的计算 | 第130-132页 |
·快速床最小固体流率 Gsm的预报 | 第132-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4页 |
第六章 快速床动力学统一模型的实验验证及推广 | 第144-155页 |
·引言 | 第144页 |
·实验系统介绍 | 第144-14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6-149页 |
·模型计算及比较 | 第149-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页 |
符号说明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55-158页 |
·全文总结 | 第155-156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6页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56-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