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片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第18-29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8-19页 |
·药品 | 第1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8-19页 |
·仪器 | 第19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19-27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第19-2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建立 | 第23-27页 |
·讨论 | 第27-28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7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处方筛选及工艺优化 | 第29-46页 |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9-45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29页 |
·离心造粒法的原理 | 第29-30页 |
·空白丸芯的制备 | 第30-31页 |
·雷贝拉唑钠微丸的制备 | 第31页 |
·包衣微丸的制备 | 第31-32页 |
·处方筛选 | 第32-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溶出度研究及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46-54页 |
·三批样品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 第46-47页 |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释药机理初步探讨 | 第47-48页 |
·含量均匀度测定 | 第48页 |
·稳定性考察实验 | 第48-50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考察项目 | 第49页 |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加速和室温留样考察实验 | 第50-52页 |
·实验样品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考察项目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3页 |
·加速试验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4-83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54-55页 |
·仪器 | 第54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54页 |
·研究药品 | 第54-55页 |
·试验方案 | 第55页 |
·研究对象 | 第55页 |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给药方式 | 第55页 |
·血样采集 | 第55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55-57页 |
·血样中雷贝拦唑钠的含量测定 | 第55-57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57-61页 |
·方法的专属性 | 第57-59页 |
·标准曲线及定量下限的考察 | 第59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9-6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60-61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61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61-81页 |
·实验数据 | 第61-77页 |
·数据处理 | 第77-81页 |
·讨论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全文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