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 第10-11页 |
·流行病学 | 第10页 |
·发病机理 | 第10-11页 |
·临床症状 | 第11页 |
·病理变化 | 第11页 |
·DHV-Ⅰ的流行及分布 | 第11页 |
·DHV-Ⅰ的分类地位 | 第11-12页 |
·DHV-I 病原学特性 | 第12-13页 |
·病毒的形态 | 第12页 |
·病毒的致病力 | 第12-13页 |
·病毒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DHV-Ⅰ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诊断方法 | 第14-18页 |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14-15页 |
·血清中和试验 | 第15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5-16页 |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 第16-17页 |
·间接血凝(IHA) | 第17页 |
·直接荧光抗体检测(FA) | 第17页 |
·胶体金法(DIGFA) | 第17-18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1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质粒、载体 | 第19页 |
·病毒、菌种、血清 | 第19页 |
·主要酶类及试剂 | 第19页 |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30页 |
·原核表达载体 pET-32- VP1/VP1-A~e 的构建 | 第20-24页 |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24-26页 |
·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 第26-27页 |
·DHV 抗体间接 ELISA 临界值的确定及阳性结果的判定标准 | 第27-28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28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8页 |
·最低检出量的测定 | 第28页 |
·间接 ELISA 方法与血清中和试验的比较 | 第28-29页 |
·间接 ELISA 方法检测人工感染样本的初步应用 | 第29-30页 |
3 结果 | 第30-43页 |
·VP1 蛋白的分段表达、纯化与抗原性分析 | 第30-35页 |
·VP1 蛋白软件分析结果 | 第30页 |
·VP1/VP1-a~e 基因的 PCR 扩增结果 | 第30-31页 |
·表达载体 pET-32a-VP1/VP1-a~e 的构建 | 第31页 |
·DHV-E53 VP1 与不同 I-DHV 毒株的 VP1 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第31-32页 |
·VP1/VP1-a~e 基因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32-33页 |
·VP1-a~e 蛋白的抗原性分析 | 第33页 |
·DHV-E53 VP1-c 与不同 I-DHV 毒株的 VP1 相应位置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3-34页 |
·VP1-c 的可溶性分析与纯化 | 第34-35页 |
·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标准化 | 第35-43页 |
·ELISA 相关条件的确定 | 第35-39页 |
·检测方法临界值的确定 | 第39-40页 |
·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 | 第40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0页 |
·最低检出限量 | 第40-41页 |
·间接 ELISA 方法与中和实验的比较结果 | 第41页 |
·间接 ELISA 方法检测人工感染样本的初步应用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VP1 截短表达的依据 | 第43页 |
·VP1-C 的反应原性鉴定 | 第43页 |
·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43-44页 |
·ELISA 临界值的判定 | 第44页 |
·ELISA 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