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白内障 | 第13-16页 |
·晶状体(白内障发病位点) | 第13-14页 |
·白内障表型的分类 | 第14-16页 |
·白内障的分类 | 第16-19页 |
·年龄相关白内障 | 第16-18页 |
·先天性白内障 | 第18-19页 |
·白内障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19-31页 |
·晶状体中主要的晶状体蛋白 | 第19-23页 |
·晶状体蛋白突变体及相关疾病概述 | 第23-25页 |
·解释白内障形成的主要模型(γD-晶状体蛋白) | 第25-29页 |
·预防或延缓白内障 | 第29-31页 |
·白内障治疗的前景 | 第31页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选题依据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2 人眼γD-晶状体W42R突变体蛋白与遗传性和老年性白内障之间的关系 | 第33-55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W42R突变体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34-35页 |
·W42R突变体蛋白质结晶 | 第35-36页 |
·W42R突变体蛋白X-Ray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36-37页 |
·W42R突变体蛋白化学变性实验 | 第37-38页 |
·精氨酸蛋白酶水解实验 | 第38页 |
·UV-C辐射实验 | 第38页 |
·核磁共振实验 | 第38-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53页 |
·W42R突变体蛋白的纯化和溶解性 | 第39页 |
·核磁共振对W42R突变体蛋白结构的研究 | 第39-41页 |
·W42R突变体蛋白X-Ray晶体结构 | 第41-44页 |
·W42R突变体的变性平衡实验 | 第44-45页 |
·W42R突变体对蛋白水解酶的敏感性 | 第45-47页 |
·NMR对变性蛋白的表征 | 第47-50页 |
·HGD的UV-C辐射 | 第50-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3 与幼年白内障相关的人眼γD晶状体蛋白R76S突变体结构与生化性质 | 第55-73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R76S突变体的克隆表达与鉴定 | 第56-57页 |
·圆二色(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oscopy)及荧光(FluorescenceEmission Spectroscopy)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热变性实验 | 第58页 |
·盐酸胍(GdnHCl)及尿素变性实验 | 第58-59页 |
·等电聚焦实验 | 第59页 |
·变性/复性动力学实验 | 第59-60页 |
·浊度实验/与αB-晶状体蛋白作用实验 | 第60页 |
·核磁共振实验(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第60-61页 |
·实验结果 | 第61-70页 |
·R76S突变体的溶解性 | 第61页 |
·R76S突变体的光谱结构特征 | 第61-62页 |
·R76S突变体的稳定性 | 第62-63页 |
·R76S突变体的等电点的测定及表面带电性质的研究 | 第63-65页 |
·αB-晶状体蛋白抑制R76S突变体复性沉淀实验 | 第65-66页 |
·R76S突变体同HGD的结构差异 | 第66-69页 |
·R76S突变体同HGD的动力学性质比较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4 人眼γD晶状体蛋白P23T突变体结构和溶解性之间的关系 | 第73-84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P23T突变体的克隆表达与鉴定 | 第74页 |
·P23T突变体蛋白质结晶 | 第74页 |
·P23T突变体蛋白X-Ray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74-75页 |
·P23T突变体蛋白溶解度的测定 | 第75-76页 |
·实验结果 | 第76-80页 |
·P23T突变体蛋白X-Ray晶体结构 | 第76-79页 |
·P23T突变体的溶解度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6-87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3页 |
附录A HGD的氨基酸序列 | 第103-1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