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9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 | 第14-16页 |
三、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和而不同:儒家“和”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9-32页 |
一、 “和同之辨”与“和”的思想渊源 | 第19-24页 |
(一) “和同之辨”的源流 | 第19-23页 |
(二) “和同之辨”对儒家“和”思想形成的作用 | 第23-24页 |
二、 儒家“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精髓 | 第24-32页 |
(一) 儒家“和”范畴的内涵 | 第24-26页 |
(二) 儒家“和”思想的精髓 | 第26-32页 |
第三章 仁:“和”思想的价值基础 | 第32-41页 |
一、 “仁”学思想的哲学内涵及精髓 | 第32-37页 |
(一) “仁”学思想形成过程 | 第33-34页 |
(二) “仁”学思想的哲学涵义 | 第34-37页 |
二、 “仁”学与“和”思想的价值导向 | 第37-41页 |
(一) “仁”学思想的价值取向 | 第37-38页 |
(二) “和”之思想与“仁”学的承载关系 | 第38-41页 |
第四章 中庸:“和”思想的实现途径 | 第41-51页 |
一、 中庸思想的哲学内涵 | 第41-45页 |
(一) 中庸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41-42页 |
(二) 中庸思想的深层涵义 | 第42-45页 |
二、 中庸思想作为实现“和”之思想的实现途径 | 第45-51页 |
(一) “和”思想追求的终极目标 | 第45-46页 |
(二) 中庸思想以实现“和”为目标 | 第46-47页 |
(三) “和”思想主张的实现途径 | 第47-51页 |
第五章 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新动力 | 第51-68页 |
一、 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 第51-62页 |
(一) 天人合德:人与自然的文化相融 | 第52-54页 |
(二) 礼以致和:社会和谐的文化熏陶 | 第54-57页 |
(三) 和而不同:人我和谐的文化发展 | 第57-59页 |
(四) 和者为仁:身心和谐的文化借鉴 | 第59-62页 |
二、 对化解世界文明冲突的一种努力 | 第62-68页 |
(一) 协和万邦:不同国家间的和谐 | 第62-65页 |
(二) 和道为贵:不同文明间的和谐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后记 | 第75-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