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人的熔覆快速再制造成形基础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快速再制造成形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 第8-10页 |
| ·再制造技术 | 第8页 |
| ·快速成形技术 | 第8-9页 |
| ·金属 RP 技术与再制造技术的融合 | 第9-10页 |
| ·基于熔覆的快速再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激光熔覆成形工艺 | 第11-12页 |
| ·堆焊熔覆成形工艺 | 第12-13页 |
| ·熔覆修复过程的自动化研究 | 第13-14页 |
|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2章 基于机器人的快速再制造成形系统平台 | 第16-33页 |
| ·快速再制造成形实验平台 | 第16-18页 |
| ·六自由度弧焊机器人 | 第16-17页 |
| ·实验工作平台 | 第17-18页 |
| ·快速再制造成形软件 | 第18-22页 |
| ·成形轨迹数控代码生成 | 第18-19页 |
| ·机器人数控代码生成 | 第19-22页 |
| ·温度采集系统建立 | 第22-27页 |
| ·温度测量方式的选择 | 第22页 |
|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 | 第22-23页 |
| ·成形温度的实时采集 | 第23-25页 |
| ·成形温度采集实验 | 第25-27页 |
| ·循环水冷温度控制方式 | 第27-29页 |
| ·连续多道堆积研究 | 第27-28页 |
| ·单道堆积温度循环 | 第28-29页 |
| ·刚性约束控制对变形的影响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成形实验研究 | 第33-51页 |
| ·基本成形参数研究 | 第33-38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35-38页 |
| ·路径扫描基础实验 | 第38-40页 |
| ·二维成形实验研究 | 第40-47页 |
| ·二维水平堆积成形 | 第40-41页 |
| ·二维垂直堆积成形 | 第41-42页 |
| ·二维堆积成形研究 | 第42-46页 |
| ·二维堆积成形样例 | 第46-47页 |
| ·三维成形实验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成形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第51-76页 |
| ·成形过程数值模拟技术 | 第51-58页 |
| ·成形过程数值模拟意义 | 第51-52页 |
| ·成形过程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第52-54页 |
| ·成形热源模型 | 第54-57页 |
| ·熔覆成形过程处理及参数 | 第57-58页 |
| ·单道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 第58-63页 |
| ·模型建立 | 第58-59页 |
| ·模拟温度数据与实验温度数据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 ·循环水冷方式下温度场 | 第60-61页 |
| ·循环水冷方式下结构场 | 第61-63页 |
| ·单道多层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 第63-71页 |
| ·单道多层熔覆成形模型 | 第64页 |
| ·模拟温度数据和实验温度数据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 ·熔覆快速成形的热循环 | 第66-67页 |
| ·温度梯度 | 第67-68页 |
| ·不同熔覆方向温度场对比研究 | 第68-71页 |
| ·多道单层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 第71-74页 |
| ·多道单层熔覆成形模型 | 第71-72页 |
| ·相邻两道间不同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 ·总结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