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酸性土壤铝毒胁迫现状 | 第10页 |
·铝毒胁迫作用机制 | 第10-11页 |
·干扰细胞骨架 | 第10页 |
·干扰信号转导 | 第10-11页 |
·诱导产生活性氧 | 第11页 |
·其他作用机制 | 第11页 |
·植物拮抗铝毒的机制 | 第11-15页 |
·植物拮抗铝毒胁迫的外部机制 | 第12页 |
·植物拮抗铝毒胁迫的内部机制 | 第12-13页 |
·抗铝毒胁迫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ABC转运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ABC转运载体的特点 | 第15-18页 |
·水稻OsSTAR1+OsSTAR2 ABC转运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拟南芥中耐铝毒ABC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立题依据 | 第20-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载体和菌株 | 第22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2页 |
·培养基种类及配制 | 第22-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33页 |
·ZmSTAR1和ZmSTAR2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23-24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分子特性分析 | 第24页 |
·ZmSTAR1和ZmSTAR2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 第24-26页 |
·ZmSTAR1和ZmSTAR2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26-29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亚细胞定位 | 第29-31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互作检测 | 第31-3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3-55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分子特性分析 | 第33-36页 |
·ZmSTAR1和ZmSTAR2目的序列的获得及保守结构分析 | 第33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3-34页 |
·ZmSTAR1和ZmSTAR2启动子区域分析 | 第34-36页 |
·ZmSTAR1和ZmSTAR2基因的克隆 | 第36-37页 |
·ZmSTAR1和ZmSTAR2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第37-43页 |
·RNA完整性的鉴定及基因组DNA的去除 | 第37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与溶解曲线 | 第37-39页 |
·ZmSTAR1和ZmSTAR2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39-43页 |
·ZmSTAR1和ZmSTAR2基因在玉米和烟草中的遗传转化 | 第43-48页 |
·pCBP-ZmSTAR1和pCBP-ZmSTAR2植物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页 |
·农杆菌介导的pCBP-ZmSTAR1和pCBP-ZmSTAR2过量表达载体转化玉米及烟草的研究 | 第43-46页 |
·pCBP-ZmSTAR1和pCBP-ZmSTAR2过量表达载体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烟草的分子检测 | 第46-48页 |
·ZmSTAR1和ZmSTAR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8-51页 |
·ZmSTAR1和ZmSTAR2亚细胞定位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48-49页 |
·瞬时表达载体pCHF3-ZmSTAR1-GFP和pCHF3-ZmSTAR2-GFP的构建 | 第49-50页 |
·ZmSTAR1和ZmSTAR2在洋葱表皮上的亚细胞定位 | 第50-51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互作检测 | 第51-55页 |
·ZmSTAR1和ZmSTAR2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 第51-53页 |
·ZmSTAR1与ZmSTAR2的酵母双杂交分析 | 第53-55页 |
4 结果讨论 | 第55-59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分子特性 | 第55页 |
·ZmSTAR1和ZmSTAR2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55-57页 |
·pH对ZmSTAR1、ZmSTAR2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6页 |
·不同浓度Al~(3+)对ZmSTAR1和ZmSTAR2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部位间ZmSTAR1和ZmSTAR2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57页 |
·抗铝毒胁迫自交系178与铝毒敏感自交系Mo17间ZmSTAR1和ZmSTAR2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57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亚细胞定位 | 第57-58页 |
·ZmSTAR1和ZmSTAR2的互作关系 | 第58-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