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5页 |
1.昆虫系统分类学概述 | 第16-18页 |
2.蝗总科概况及其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蝗虫的分类特征 | 第19页 |
·蝗虫的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国外蝗虫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国内蝗虫的研究概况 | 第20页 |
·蝗总科的分类系统 | 第20-23页 |
3.特有属种研究概述 | 第23-24页 |
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形态学研究 | 第25-47页 |
1.蝗总科昆虫(Acridoidea)的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2.东北地区蝗总科特有属种名录 | 第26-30页 |
3.本论文所研究种类的基本特征 | 第30-47页 |
·斑腿蝗科 | 第31-38页 |
·无翅蝗属 | 第31-34页 |
·安秃蝗属 | 第34-35页 |
·翘尾蝗属 | 第35-37页 |
·秃蝗属 | 第37-38页 |
·玛蝗属 | 第38页 |
·网翅蝗科 | 第38-45页 |
·跃度蝗属 | 第38-45页 |
·剑角蝗科 | 第45-47页 |
·绿洲蝗属 | 第45页 |
·迷蝗属 | 第45-46页 |
·鸣蝗属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消化道内壁显微结构研究 | 第47-95页 |
1.概述 | 第47-5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概述 | 第47页 |
·蝗虫消化道的研究概况 | 第47-48页 |
·蝗虫消化道的基本构造 | 第48-49页 |
·名词解释 | 第49-50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0-5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页 |
·野外采集 | 第52页 |
·材料制备 | 第52页 |
·电镜标本制备 | 第52页 |
3.结果 | 第52-91页 |
·消化道研究结果 | 第52-87页 |
·聚类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4.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1-95页 |
·消化道的形态在不同科级之间的差异 | 第91页 |
·消化道的形态在同一科内不同属间的差异 | 第91-92页 |
·消化道的形态在同一属内不同种间的差异 | 第92-93页 |
·消化道结构同食性的关系 | 第93-94页 |
·消化道形态在分类学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94-95页 |
第四章 染色体核型研究 | 第95-137页 |
1.概述 | 第95-100页 |
·细胞分类学概述 | 第95-96页 |
·染色体的概述 | 第95-96页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96页 |
·染色体带型分析 | 第96页 |
·国外蝗总科昆虫细胞分类学研究 | 第96-97页 |
·国内蝗总科昆虫细胞分类学研究 | 第97-100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4页 |
·实验材料 | 第100-10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01-10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2-104页 |
·野外工作 | 第102页 |
·室内工作 | 第102-103页 |
·染色体分析的参数 | 第103-104页 |
3.染色体核型结果与分析 | 第104-130页 |
4.聚类结果与分析 | 第130-134页 |
·结果 | 第130页 |
·分析 | 第130-134页 |
5.讨论 | 第134-137页 |
·染色体核型在不同科级之间的差异 | 第134页 |
·染色体核型在同一科内不同属间的差异 | 第134-135页 |
·染色体核型在同一属内不同种间的差异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Cytb与16SrDNA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研究 | 第137-189页 |
1.概述 | 第137-143页 |
·分子系统学概述 | 第137-140页 |
·分子系统学的产生 | 第137页 |
·分子系统学的含义 | 第137-138页 |
·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 | 第138-139页 |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 第139-140页 |
·常用的分析软件 | 第140页 |
·昆虫线粒体 DNA(mtDNA)概述 | 第140-143页 |
·线粒体 DNA(mtDNA) | 第140-141页 |
·线粒体细胞色素 b(Cytb)基因 | 第141-142页 |
·线粒体 16SrDNA 基因 | 第142-143页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3-150页 |
·实验材料 | 第143-146页 |
·野外工作 | 第143-145页 |
·实验仪器 | 第145-146页 |
·实验药品 | 第146页 |
·实验方法 | 第146-149页 |
·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和检测 | 第146-148页 |
·PCR 扩增 | 第148-149页 |
·产物的纯化和测序 | 第149页 |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49页 |
·序列校对与确认 | 第149页 |
·序列编辑与比对 | 第149页 |
·序列组成分析 | 第14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149-150页 |
·外群的选择 | 第149-150页 |
·建树方法 | 第150页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50-183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PCR 扩增及测序 | 第150-151页 |
·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 | 第150页 |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150页 |
·PCR 产物测序 | 第150-151页 |
·Cytb 基因序列分析 | 第151-163页 |
·Cytb 基因的序列组成分析 | 第151-154页 |
·Cytb 基因序列多态位点及信号位点 | 第154页 |
·Cytb 基因的碱基替换 | 第154-155页 |
·Cytb 基因的氨基酸组成及密码子应用 | 第155-158页 |
·Cytb 基因的遗传距离分析 | 第158页 |
·Cytb 基因 P 距离与 R 值的关系分析 | 第158-163页 |
·16SrD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163-169页 |
·16SrDNA 基因序列组成分析 | 第163页 |
·16SrDNA 基因序列多态位点及信号位点 | 第163页 |
·16SrDNA 基因的碱基替换 | 第163页 |
·16SrDNA 基因的遗传距离分析 | 第163-164页 |
·16SrDNA 基因 P 距离与 R 值的关系分析 | 第164-169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169-183页 |
·基于 Cytb 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169页 |
·基于 16SrDNA 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169-170页 |
·联合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170-183页 |
4.结论与讨论 | 第183-18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分析 | 第183页 |
·目的片段的获得 | 第183页 |
·基因片段的序列组成及分子进化特征 | 第183-185页 |
·基因片段的序列组成与特征 | 第183-184页 |
·Cytb 基因氨基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频率特征 | 第184-185页 |
·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 第185-187页 |
·基于 Cytb 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 第185-186页 |
·基于 16SrDNA 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 第186页 |
·基于 2 个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 第186-187页 |
·Cytb 和 16SrDNA 在本研究中作为分子标记的有效性 | 第187页 |
·斑腿蝗科与网翅蝗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187-18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89-194页 |
1.形态学部分 | 第189-190页 |
2.解剖学部分 | 第190-191页 |
3.细胞学部分 | 第191页 |
4.分子生物学部分 | 第191-192页 |
5.蝗虫特有属种研究展望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7页 |
致谢 | 第207-20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