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科学研究理论论文--科学学论文

伪科学的社会效应及其社会控制研究--基于科技传播的视角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引言第11-19页
   ·选题依据第11-13页
   ·研究现状第13-16页
     ·研究现状第13-16页
     ·研究现状评论第16页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第16-17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6页
     ·论文的不足第16-17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7-19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研究思路第17-19页
2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7页
   ·伪科学、科学及非科学的定义第19-20页
     ·伪科学的定义第19页
     ·科学的定义第19-20页
     ·非科学的定义第20页
   ·伪科学、科学及非科学的特征第20-22页
     ·伪科学的特征第20-21页
     ·科学的特征第21页
     ·非科学的特征第21-22页
   ·科学、伪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第22页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第22页
     ·伪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第22页
   ·概念总结第22-24页
   ·伪科学在我国的发展第24-25页
     ·近代科学没有产生时的伪科学第24页
     ·改革开放前的伪科学第24页
     ·新媒体下的伪科学第24-25页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现象的概念及特征第25-27页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现象的概念第25页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现象的特征第25-27页
3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的社会效应分析第27-31页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的负效应分析第27-28页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的正效应分析第28-31页
4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产生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1-39页
   ·生产环节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2-34页
     ·伪科学现象的生产过程分析第32-33页
     ·伪科学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3-34页
   ·流通环节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4-37页
     ·伪科学在电视广告上的使用第35-36页
     ·伪科学在互联网上的使用第36-37页
     ·伪科学在微博上的使用第37页
   ·消费环节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7-39页
     ·受众的“马太效应”第37-38页
     ·消费过程中受众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8-39页
5 科技传播过程中伪科学的社会控制第39-44页
   ·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控制第39-41页
     ·政府的社会控制第39-40页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控制第40页
     ·媒介的社会控制第40-41页
   ·流通环节的社会控制第41-42页
     ·电视媒介的社会控制第41-42页
     ·互联网、微博的社会控制第42页
   ·消费过程中的社会控制第42-44页
     ·公众的社会控制第42-43页
     ·非本专业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控制第43-44页
结论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第三方支付商业模式综合评价研究
下一篇:黔西北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与评价